本文转自: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4月12日,约4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在宜昌举行的中华鲟放流活动。(戴文辉 摄)
4月12日,宜昌胭脂园中华鲟放流点,伴着一声轻呼“回家啦”,工作人员打开闸口,浪花飞溅中,一尾长近2米的中华鲟顺着白色的滑道游进长江,它将一路向东,遨游入海。
当日,三峡集团联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在宜昌、荆州同步举办“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超22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持续补充中华鲟自然资源。
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被誉为“水中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华鲟从2017年起再未发现自然繁殖,野外种群难以自我维持。
此次在宜昌放流的中华鲟涵盖7个年龄段,最小的才半岁,最大的16岁。“年龄梯队比较丰富,特别是230尾2009年出生的中华鲟,这个规模是近年来最大的。”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姜伟介绍。
据悉,大规格中华鲟都装上了声呐标记,以定位行踪,监测其入海率及洄游过程。声呐标记会不间断发送声波,被沿江接收器捕获,就能知道中华鲟游经哪里、深度如何,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戴文辉、李仁玺、谢泽)
相关报道:
江海接力保护“水中国宝”
期待中华鲟自然繁殖复现长江
自1983年开始,我国持续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然而,40多年过去了,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中华鲟仍处于“极危”状态,2017年以来再未监测到其自然繁殖。问题出在哪里?
4月12日,宜昌胭脂园中华鲟放流点,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姜伟表示,“水中国宝”中华鲟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对其海洋生存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大,“当前,中华鲟保护进入‘江海接力’新阶段,监测、评估和保护要从长江延伸到海洋”。
姜伟从事长江流域珍稀鱼类保护20余年。他介绍,从宜昌到崇明岛,1700公里长江沿线已建立10余个监测点,根据标记反馈,每年放流的中华鲟中至少六成顺利入海,最快纪录是11天。然而,入海以后,中华鲟能否适应、食物是否充足、生存状态如何,目前还难以掌握。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长江口外延、杭州湾、舟山群岛是中华鲟的主要活动区。但这个范围太大,跟踪成本高,想要定位、监测,需要多方努力。
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各界生态意识日益增强。3月底,浙江省舟山市检察院举行中华鲟检察公益诉讼听证会,姜伟线上参会。他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益志愿者、东海渔民在会上围绕中华鲟保护提出许多金点子,包括建立中华鲟“海洋庇护所”、畅通洄游通道、避免海上施工干扰等。
监测科技也在突破。适用于中华鲟的国产卫星标记已进入实测阶段,这种标记比目前应用的各类标记信号更强、作用范围更广,可以为中华鲟海洋定位提供帮助。
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于1982年启动中华鲟保护工作,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努力,已建立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的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姜伟介绍,近年来,该中心积极扩大“朋友圈”,推动建立一个涵盖宣传、监测、救护、司法等的全方位中华鲟保护网络。
江海联动保护,让中华鲟在海洋获得一片安全空间,拥有足够的食物,充分积攒能量,才会有更多的繁殖个体可以逆流近2000公里,洄游到长江产卵场,中华鲟恢复自然繁殖才能水到渠成。姜伟说:“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戴文辉、苏凯琪、叶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