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小排面。
□ 本报记者 徐 晋
“老样子一碗大份大肉面?”“还是二两肚丝加个肉圆?”中午11点半,马道街上的顺心拉面进入一天最忙碌的时刻。
这家店铺不大,却布局有序。面馆入口是敞亮的明厨,左侧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坐满了食客,面香在屋内肆意流淌,似在热情拥抱每一位到访者。“一碗二两小排面,加份素鸡,蒜子辣油多一点。”很多顾客没来得及入座,就先熟练地点好单。这样的招呼声,面馆老板王德秀听了41年。
1984年,王德秀和爱人在养虎巷搞了间小铺面,开始了与灶台为伴的人生。“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浪潮刚刚兴起,我们就想着做点小生意维系生活。”从山东临沂远嫁南京的王德秀和丈夫一合计,决定开个面馆。“我们山东人爱吃面食,南京人也爱吃面条,只要把口味做好,不愁没生意。”
谁能想到,这家地道南京面馆的老板竟是山东人呢?
味道是留住“回头客”的制胜法宝。王德秀顺手从锅里夹出一块虎皮大肉,超过一指宽的五花肋条肥瘦相间,经过长时间卤制表面油光锃亮,透露着酱油色。“别小看这样一块大肉,原材料选购就很讲究,每天凌晨1点就要去众彩批发市场抢购最新鲜的肉,一头猪身上也只有左右肋间两块地方能烹饪大肉面。”
时光流转,迈入“不惑之年”的面馆曾历经多次搬迁,但人气依旧不减。从养虎巷到江宁路,从土城头到如今的马道街,不少食客追着面馆跑。退休教师老周,不辞辛劳从江宁辗转而至,只因远在广州读大学的孙子说想念面馆的味道,特地前来打包了两份大肉和肉圆,当晚搭乘航班给孙子送过去。
时值正午,面馆热闹非凡,顾客如潮水般涌来。点单、拉面、煮面,小小的一间屋子内挤满了人。“小碗小排加素鸡的拉面好啦。”听到店员吆喝声,一个小伙子自助拿起托盘,走到明厨区域端走面条。
“除非有特殊需要,我们家一般都是顾客自己端面回座。”王德秀解释,设置这一细节是有意为之,目的是拉近与食客的距离。“明厨制作餐品所有环节全透明,顾客一来一回端面的工夫就能看到餐品制作水准,吃着也更放心。”
南京街头巷尾究竟有多少家面馆很难查到精准数字。但要以时间坐标衡量,像顺心拉面这样经营长达小半个世纪的面馆屈指可数。天色渐晚,面馆店招上刻印的“24小时营业”字样格外醒目,王德秀毫不避讳告诉记者,24小时经营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营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面馆更深地融入城市。好在店里的员工大多是王德秀自家亲戚,她边指边介绍,点单的是女婿,煮面的是侄女,在厨房忙活儿的是侄子。“真是一大家子盘活了这个面馆,两代人的精力都扑在了上面。”
用好口味和好服务换来好口碑。“凌晨刚下高铁特地来打卡这家面馆,没想到店里坐满了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外卖员、交警、学生等形形色色的食客,好像因为这碗面,南京的夜晚也多了几分烟火气。”打开某美食软件评价区,一名外地顾客的留言让王德秀多了几分安慰。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新潮的网红店,但我们这些老街坊就认这个味。”马晓梅一家专程从江北赶来吃面,她的儿子正在教孩子用筷子:“慢点吃,这可是你爸爸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在南京这座历久弥新的现代化都市,一家面馆用40余年的坚守印证:撩人心弦的城市味道往往隐匿于市井巷尾,生生不息,永不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