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门,紫禁城北边的“大后门”,那派头可不是盖的。门楼子高得让人仰脖子,琉璃瓦在太阳底下闪着光,稳稳当当守着皇城根儿。旁边的护城河像条绿丝带,绕着城墙淌,水面上倒映着门楼的模样,美得让人舍不得眨眼。河边没种多少树,可那份宁静,硬是让人觉得心里踏实。过去,守门的兵丁站在那儿,腰杆挺得笔直,偶尔有宫里的人经过,气氛一下就肃穆起来。可惜啊,护城河后来也被填了不少,城墙更是没了踪影。谁看了不得叹口气?那些老物件儿,咋就留不住呢?
朝阳门呢,名字听着就敞亮。这门在东边,正对着朝阳,早上太阳一升起来,金光洒在城楼上,甭提多精神了。元朝时它叫齐化门,寓意挺高大上,后来改成朝阳门,透着股子朝气蓬勃的劲儿。门外的路直通通州,车马川流不息,运粮的、贩货的,啥人都有。城门附近还有个粮市,麻袋里装满了小米、高粱,堆得跟小山似的。老百姓来这儿买粮食,拎着布袋子,边走边跟摊主砍价,笑声满街都是。可这热闹劲儿,也随着城墙的拆除散了架。如今的朝阳门地铁站,人来人往,可谁还记得当年那份烟火气?
鼓楼跟钟楼是老搭档,俩人一块儿给北京城“报时”。鼓楼的鼓声厚实,敲起来震得人心头一颤。过去,鼓楼大街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酒楼茶肆、绸缎庄、杂货铺,啥都有。街上人来人往,挑担的、骑驴的、逛街的,挤得水泄不通。夏天晚上,鼓楼前还有人摆摊卖西瓜,一刀切下去,汁水四溅,吃得满嘴甜。孩子们在街边追着跑,笑声传到后海。后海的水清得像镜子,远处钟鼓楼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稳稳当当。可惜,城墙一拆,这份和谐的画面也成了老照片里的记忆。
西直门呢,地位可不一般,仅次于正阳门,透着股子皇家气派。城楼子造得讲究,飞檐翘角,站在远处看,气势压人。过去,西直门是通往京西的要道,商队从这儿过,带进来山里的野味、果子,带出去城里的布匹、瓷器。门外的护城河清得能看见水草,夏天还有人划着小船,唱着小曲儿。可惜啊,城墙没保住,护城河也填了,西直门如今只剩个地铁站的名字。站在站台上,你还能不能闻到当年那股子果香?
安定门那边,过去有点冷清,树不多,风一吹,显得有点荒凉。可门楼子还是气派,站那儿像个沉默的卫兵。过去,安定门是北边的重要通道,商队从这儿过,带进来蒙古的皮毛、奶酪,带出去南方的茶叶、丝绸。门外的护城河清得能看见鱼,夏天还有人撑着竹竿捞鱼,笑声传到远处。可惜,城墙拆了,护城河也填了,安定门如今只剩个地名。你站在那儿,还能不能想象出当年那份宁静?
崇文门下的街景,也是老北京的缩影。街上小贩吆喝,卖糖人的吹着哨子,捏出个小兔子,逗得小孩儿咯咯笑。城门楼子高大,青砖上刻着岁月的纹路,风吹日晒也没让它塌。过去,崇文门是商贸的枢纽,南方来的船、北方来的车,都在这儿交汇。门外的护城河清得像镜子,夏天还有人划船,唱着小曲儿。可惜,城墙拆了,护城河填了,崇文门的热闹只能靠回忆。你站在地铁站里,还能不能听见当年的吆喝声?
内城的东南角楼,至今还站着,像个倔强的老兵。周围高楼林立,可它愣是没被压下去。角楼的飞檐翘得老高,青砖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风吹雨打也没让它低头。过去,角楼是城防的要塞,守城的兵丁站在那儿,眼睛瞪得像铜铃,盯着城外的一举一动。如今,角楼成了景点,游客来来往往,拍照留念。你站在角楼下,还能不能感觉到当年的那股子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