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的一间小小文创空间,你会被浓厚的胡同文化氛围所包围。这里并非传统的博物馆,而是一片融入现代设计与传统记忆的创意天地。你能看到上百枚代表老北京记忆的印章、富有特色的瓦片画、以及展现胡同风貌的明信片——这些文创产品凝聚了老北京的历史与情感,成了时下年轻人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史家胡同文创社便是这样一处充满创造力与情怀的地方。这个文创社依托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历史资源,以胡同文化为背景,结合东城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了一片人们可以亲近并感受北京文化的创意空间。正如主理人马牧思所说:“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和活动,留住老北京的记忆,让胡同文化得以传承。”
回溯到2016年,史家胡同文创社的创立并非一蹴而就。那时,朝阳门街道计划借助史家胡同的文化底蕴来激发社区活力。街道的邀请让马牧思和文军这对年轻夫妻,带着对北京文化的热爱和对创意的憧憬,接下了这个重任。尽管两人并非出生在老北京,但他们还是选择了以胡同为题材,去创作出具有“北京味儿”的文创产品,挑战的难度不言而喻。
刚开始时,夫妻俩并没有太多的外界交流,而是闭门造车,创作了一些简单的明信片、书签、帆布包等作品。然而,随着和邻里的交流增多,他们渐渐意识到,胡同文化的核心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建筑与街巷,更深深扎根于生活在这些胡同里的老百姓心中。真正懂得这些胡同居民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更有温度和情感的作品。
在2017年,文创社开始走访社区,发掘和采访了20多位胡同中的“艺术家”。其中有退休的居民,也有如国家一级建筑师张迎星一样的艺术家,他们在瓦片上作画、在摄影中捕捉胡同的光影,甚至有些人画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些“胡同中的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赋予了胡同文化新的生命力,让这些文创产品不再只是物品,而是情感的载体,带有每个人独特的生活印记。
在这里,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故事。例如,印章系列的作品不仅可以用来盖章,还记录了老北京的历史和民俗。瓦片画则带你感受胡同四季更迭的美丽,透过一块小小的瓦片,你能感受到北京胡同特有的岁月痕迹。而这些充满浓郁京味的文创产品,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与文艺青年,成为了他们了解北京、感受胡同文化的独特窗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家胡同文创社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逐渐向周围的街巷扩展。像礼士胡同、演乐胡同等周边地带,也开始受到了胡同文创的影响。特别是礼士胡同,它以“北京老礼”为文化主题,开发出了一系列与传统北京礼节相关的文创产品。
马牧思坦言,文创社的目标不仅是让这些胡同文化走出去,更希望通过这些产品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北京的古老与现代文化交织的魅力。“我们的梦想是,通过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把每一条胡同的故事讲给世界,让每一个游客都能把这份胡同记忆带回家。”他说道。
而在所有的文创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胡小同”品牌的诞生。这个品牌灵感来源于胡同文化本身,马牧思与团队通过对胡同历史与民俗的深度挖掘,创造出了一个兼具现代感与传统风味的吉祥物——胡小同。它以一种富有趣味和亲和力的形象,成为了现代北京文化的象征。
“胡小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卡通形象,它身上融合了丰富的胡同文化元素。例如,胡小同的形象既有放风筝、抖空竹等传统的胡同趣事,也有京剧、哪吒等北京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设计,马牧思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人关注胡同文化,并通过“胡小同”这一品牌,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北京文化的传承中来。
展望未来,马牧思表示,他希望通过“胡小同”品牌,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胡同生活,打造出一系列与北京文化紧密相关的文创产品,包括京味儿系列、胡同牌儿系列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计划将“胡小同”打造成一个跨领域的IP,将它延伸到绘本、电影等多种形式,让这一形象不仅仅局限在文创产品上,而是通过多元的创意,讲述老胡同的历史与新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有趣的动漫形象,让北京胡同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从轻松有趣的角度,了解和传承这份文化。”马牧思说。
通过文创社的努力,史家胡同及周边的街区不仅逐渐成为游客的打卡圣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的生动例证。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创产品,其实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通过创新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史家胡同文创社不仅成功地将胡同文化传递给了更多人,也让北京的“胡同记忆”得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归属。而这一切,正是通过那些富有创意、具有温度的文创作品,悄然流淌进了每一个游客和市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