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老北京的朝阳门关厢二条胡同里,有一家普通的居民——文中元一家。文中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父亲,性格严苛、顽固守旧,他和妻子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秀儿20岁,二女儿平儿18岁,小女儿妞儿年仅15岁。三个女孩都还未嫁人,生活简单而平静。然而,文中元的固守传统和对女儿的控制,最终导致了这一个原本普通家庭的悲剧。
在那个时代,婚姻几乎完全由父母安排,尤其是像文中元这样根深蒂固的封建父亲,更是坚决反对女儿自由恋爱。文中元的干儿子孙凯,时常来文家做客,与秀儿渐渐熟络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凯和秀儿逐渐产生了感情,然而这段感情却是必须藏匿的秘密。为了避免父亲的干涉,秀儿和孙凯只能偷偷见面,偷偷沟通。他们的心事只有在夜晚的街头,才有短暂的空间。
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心中的愿望也越来越明确:他们渴望能够结婚。然而,文中元的封建思想让他们的恋情成为无法公开的禁忌。孙凯和秀儿决定采取行动,计划着如何突破父亲的重重阻碍。
在那年春节后,孙凯请了一位媒人,走到文中元家里,向他提出了提亲的请求。媒人带来了好消息——想娶大女儿秀儿为妻。文中元本就因为大女儿未婚而烦恼,听到是自己干儿子孙凯提出的请求,心中顿时生出几分喜悦。
媒人走后,文中元便对秀儿提起了此事,秀儿内心明白,这正是她和孙凯的计划之一。为了掩盖真相,秀儿装作惊讶和羞涩,故作不解。文中元兴致勃勃地询问:“你猜猜男方是谁?”秀儿答道:“是孙大哥吧?”
文中元听后一阵高兴,紧接着问道:“那你觉得如何?”在这个问题面前,秀儿既想迎合父亲的意愿,又希望尽快解决这段感情。她轻轻点头,表示同意。可是,她没有料到,这个“顺从”的表现反而激怒了文中元。
文中元本以为,作为父亲,自己的女儿应该说“全凭爹爹做主”才对。这是按照传统的规范来答复才是理所当然的。可秀儿的点头让他心生疑虑,他觉得其中必定有些“不对劲”。他联想到平日里秀儿和孙凯的亲密举动,心生疑云。于是,文中元怀疑两人早有私情。
文中元的猜疑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步步紧逼,逼问秀儿是否早已心有所属。秀儿慌忙否认:“不,一点也没有。”她的慌张反而加深了文中元的怀疑。面对女儿的拒绝,他决定暂时搁置婚事,告知媒人婚约暂缓。
然而,这一切的铺垫并未能阻止事态的发展。三个月后,文中元发现秀儿的肚子渐渐隆起,事情开始暴露出来。愤怒的文中元关上门,彻夜审问女儿,但秀儿依旧死守着秘密。最终,文中元暴怒,认为女儿不再是他可以掌控的“财产”,于是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秀儿。
他很快得知,秀儿可能和孙凯私奔了。随即,他火急火燎地冲去孙凯家,但孙凯早已不见踪影。文中元愈加气愤,连续几天食不下咽,整日郁闷不已。家丑不可外扬,文中元只能一个人埋头苦闷。无力改变的现实让他变得更加偏执、愤怒。
文中元的怒火没有因此熄灭,反而变本加厉。某天晚上,文中元忽然对妻子说道:“大丫头飞了,二丫头、三丫头咱得看住。我天天外出办事,你得小心。”妻子无奈地回应:“她们是大活人,怎么能关在屋里不许出门呢?”
文中元冷冷一笑:“那就给她们裹脚。缠成小脚,她们就跑不了了!”他的提议令人震惊,但妻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竟然表示了支持。在那个时期,富裕人家的“大家闺秀”往往都有裹脚的传统。夫妻二人以“为女儿着想”的名义,说服了两个女孩接受缠足的“善意”,结果却给她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痛苦。
文中元和妻子毫不手软,强行将女儿们的脚趾弯曲,再用裹脚布把她们的脚紧紧缠住。两个女孩在巨大的疼痛中泪流满面,忍受着无尽的折磨,每晚都哭喊不止。封建礼教的严苛,彻底将她们的人生压缩成了无法逃脱的牢笼。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允许这些扭曲的想法继续下去。一天,文中元出门办事,妻子放松了警惕。这个时候,二女儿平儿也在母亲的疏忽中消失了。回到家时,看到的只是满地的裹脚布,平儿已经悄然离去。
文中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开始四处奔波,寻找失踪的女儿。但三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消息。于是,他将所有的怒气发泄在小女儿妞儿身上。为了让妞儿不再离开,文中元再次将她的脚趾折断,粗暴地将裹脚布缠得紧紧的,封锁了她的行动自由。
妞儿在这场极端暴力中痛苦挣扎,但她的哭声渐渐消失了。几天后,文中元和妻子打开房门时,看到的是已经奄奄一息的妞儿。她的身体因为长时间忍受折磨,瘦弱得几乎没有生命气息。不久后,妞儿在病痛中死去,成为这场家庭悲剧的最后牺牲品。
这段发生在老北京的往事,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束与约束,应该有边界和尊重。固守传统、过度干涉往往会适得其反,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与灾难。爱与自由的选择,永远不应该是权力和控制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