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之所以是成长的关键,主要在于这个时期所养成的习惯。重复多次的活动,就使思想化为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凝固了原有的思想,成为性格的决定性成分,这也就是所谓习惯。不是养成好习惯就是养成坏习惯。初期少年弱点很多,如想法虽好,行动不利;好事虽做,却难坚持;好高鹜远,受挫气馁,等等。总的来说是没有良好习惯。
然而,任何好的习惯都是苦练出来的,而苦练就需要持之以恒,这里没有责任感是办不到的。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就以为自己对这个家庭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学习本是少年人的社会责任,但如果教育不足,他们会以为是“给家长念书”,自己是被迫无奈的。没有任何责任感的孩子,势必舍难取易,走下坡路,养成一身坏毛病,因此,培养习惯,先要培养责任感。
初期少年保留着儿童期广泛的好奇心,许多好奇心又发展成兴趣。如果引导他们从喜爱的小事中悟出自己的寄任,将成为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动力。少年姜昆看到许多同龄人去少年宫学器乐,自己羡慕极了。可学习者都是自带乐器,他家买不起。父亲知道他喜欢上了乐器,就花1元钱为他买了一支笛子。他练呀练,两个月后被少年宫笛子组录取了。可是他的笛子音不准,于是只好又入了不花钱的戏剧组,认真学表演。
上了中学,他的兴趣进一步拓宽,像着魔似地练习拉手风琴、弹扬琴、朗诵、唱歌,还自己编词数快板,演话剧,读文艺书籍,就在北大荒农垦的八年中,他也不断组织业余文艺演出。父亲的一支笛子保护了他的文艺兴趣,这兴趣成了他的执着追求,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代价。孩子对喜欢做的事是毫不惜力的,为了做好,就必须认真,为了成功就必须克服困难。
认真的习惯,知难而进的习惯,惜时如金的习惯,等等,就在这反复进行的活动中形成了。我女儿上高小的时候,我常在家剪贴报纸上的小材料。最初,我只是留下一些小动物、花边等图案,让她贴在本子上。后来。她对此产生了兴趣,主动留心看资料,养成了阅读报刊的好习惯。上初中以后,她搞班上的板报宣传工作,剪贴的花边图案都用上了。为了积累宣传资料,她开始分门别类搞剪报。
少年时期应该培养的好习惯有很多方面,可以大致归为五类:生活习惯(包括自我服务和卫生习惯)、道德习惯、劳动习惯(指为他人和社会的脑、体劳动)、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里仅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说明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的作用。在我的少年时代,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哥哥也在外地上学和工作,妈妈就把我这个长女当作她的帮手。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