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内分泌门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因血糖问题前来咨询的患者。这不,55岁的王先生前几日就忧心忡忡地走进了诊室。他自述最近这一个月,清晨空腹的时候,偶尔会有那么一丝轻微的饥饿感,嘴巴也干干的。不过,倒也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大量饮水,或者频繁跑厕所小便的情况。只是日常活动之后,疲劳感比以往强烈了许多,得好好休息一阵,才能缓过来。
医生详细询问后得知,王先生家里并没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近期除了这轻微的口渴和容易疲劳,也没有出现食量增大,体重却下降的现象。鉴于这些情况,医生建议王先生进行系统检查,并特别叮嘱他,当晚12点之后,就不能再吃东西、喝水了,第二天一早要进行空腹检查和糖耐量测试。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考虑王先生处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只是轻度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虽说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偏低,或许是因为王先生近期在饮食等方面控制得还行,但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异常,已经在提示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医生又详细询问了王先生最近的生活状态,看看是不是因为压力过大,或者饮食习惯突然改变等外界因素导致血糖升高。经过一番问诊调查,排除了这些外界干扰因素后,最终确诊王先生处于糖尿病早期。
既然确诊了,接下来就是制定治疗方案。医生针对王先生的情况,给他进行了详细的饮食指导,建议他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同时,鼓励王先生增加日常的体力活动。考虑到王先生目前血糖控制还处于早期阶段,医生决定先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血糖控制不理想,后续可能就需要口服药物了。
## 确诊糖尿病的依据
诊断糖尿病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得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还有不同的血糖指标来全面评估。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的确诊标准包含多个方面。
### 典型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同时体重还减轻了,一旦有这些典型症状,就需要高度怀疑糖尿病的可能。
### 血糖指标
这里主要涉及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以及随机血糖。具体来说,空腹血糖要是≥7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又或者随机血糖≥11.1 mmol/L,只要这三个血糖指标里,有一个异常,就可以考虑糖尿病的诊断。
回到王先生的情况,他的空腹血糖7.1mmol/L,已经符合了诊断标准,而且他也有糖尿病相关的一些临床症状,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再看他糖负荷2小时血糖为10.5mmol/L,虽然这个数值不符合糖尿病的确诊标准,但却符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指的就是如果不加以干预,大概率会发展成糖尿病的这么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空腹血糖受损(IFG),这种情况下,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另一种类型是,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可糖负荷2小时血糖却在7.8~11.1mmol/L,这被称作糖耐量损伤。王先生糖负荷2小时血糖为10.5mol/L,说明他正处于糖耐量减低阶段,再结合他的空腹血糖7.1mmol/L,完全可以确诊他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
再讲讲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检测可太重要了,它能帮助评估病人的血糖管理是否到位。要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那就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出了问题,医生会据此调整用药方案,或者给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目的就是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尿病患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王先生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是5.6%,处于正常范围,这表明在过去8 - 12周内,他的平均血糖控制得相当不错。
## 糖尿病初期不建议直接用药的原因
就拿王先生来说,根据他的血糖检查结果,被确诊为糖尿病早期阶段。医生为他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主要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并没有一开始就使用药物治疗。在糖尿病初期,之所以不建议直接用药,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 生活方式调整可控制血糖
在糖尿病初期,有些患者的血糖升高情况可能还不算严重,身体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对机体的损伤也比较小。像这种情况,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就有可能让血糖水平得到改善,不一定非得马上用药。比如说,改变饮食习惯,控制好体重,增加日常运动量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缓解病情。从王先生的血糖数据就能看出,他的空腹血糖为7.1mmol/L,只是略超过确诊标准,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这就很好地表明,在过去两三个月里,他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还不错。所以,对于王先生这种情况,只要严格把控生活方式,是很有希望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
### 药物存在副作用和风险
大家都知道,药物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药毒性。在糖尿病早期阶段,既然通过生活方式把控就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那就没必要急着用药。过早用药,反而可能让患者承受药物带来的潜在药毒性风险。所以,尽量延迟使用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这些潜在风险。
### 初期用药易致药物耐药性
在糖尿病刚开始的时候,要是过早使用药物治疗,机体可能会慢慢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这样一来,以后想要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就需要更高剂量的药物,不仅治疗成本会提高,治疗难度也会增加。
### 生活方式干预利于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在饮食、运动、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管理。在往后漫长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干预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早期阶段,先通过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病情,可以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管理疾病的能力。这对于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
所以说,在糖尿病初期不建议直接使用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副作用。同时,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当然,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都得根据具体病情,在医生的专业建议下,进行个性化制定,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虽说糖尿病初期一般不建议直接用药,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要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这么做,不仅能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还能提升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效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那具体该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呢?
## 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方法
### 增强疾病认知
慢性病和急性病可不一样,它的症状发展比较缓慢,不会一下子就给生活带来严重困扰,这就导致很多人容易对它掉以轻心,觉得不用太在意。但实际上,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是全方位的。要是不及时控制,很可能成为某些急症的导火索。比如说,糖尿病会影响心血管系统,让血液黏稠度升高,促使血栓或斑块形成。一旦这些血栓或斑块破裂,心肌梗塞或脑梗塞的发生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建议患者一定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全面深入地了解它的症状、病程发展、并发症、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手段等等。
###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
医患之间保持有效的沟通,对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也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密切沟通,医生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程发展,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医生也能更好地督促患者配合治疗。这种沟通交流,还能让患者有很高的参与感,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意义重大。
### 坚持自测血糖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血糖自测方案。在家中,患者可以自行监测血糖变化,并把这些数据详细记录下来。这些记录能方便医生了解患者过去血糖的波动情况,对调整治疗方案很有帮助。自测血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血糖变化,这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治疗动力,让他们的治疗意愿更强烈,治疗依从性也会随之提高。要是发现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法,让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
###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就像是对患者前段时间治疗效果的一次检验。检查结果能给患者反馈,理想的结果能激励患者,不理想的结果也能督促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检查还有助于了解病程发展,筛查是否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能及时发现疾病早期的恶性发展趋势。通常,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还需要进行眼底检查、足底检查以及肾功能检查,以此来全面筛查并发症。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