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咸阳照相往事
更新于:2025-03-26 13:21:10

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 任耀博

如今,照相,也就是拍照留念,是极为平常的事。然而在近代的咸阳,照相却是极为时髦且奢侈的消费,普通百姓难以企及。

20世纪40年代初,咸阳县迎来了第一家照相馆——大华照相馆,它位于老县政府西边。不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照相馆寥寥无几。照相馆多为夫妻店,每户基本仅有一台照相设备,根本谈不上经营规模,服务项目也无非是人像摄影、加印和着色业务。照相馆的客源,即服务对象,主要是上流人物以及文化教育界人士,因而平时客流量稀少。

自从有了照相馆,咸阳城乡的有钱人便逐渐追逐时髦,开始拍摄全家福。家族子弟或亲人外出上学、经商时会拍照留念,红白喜事自然也少不了拍照,比如喜事中的结婚照、丧事里的老人遗像。毕竟,早期照相技术虽不完美,但仍优于传统的素描画像。在大华照相馆尚未开张营业前,咸阳县有照相需求的富贵人家,会前往西安照相。西安的照相馆始于清末,与咸阳相比,其照相行业发展迅速且规模较大。

咸阳的照相馆从无到有,从一家发展到数家。然而,这种数量上的增加,并未改变其昂贵奢侈的特性,依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消费得起。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所以在旧社会,拥有一张全家福、结婚照或私人照片,是非常难得的。当时照相费用高昂,属于地地道道的奢侈消费。据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由于通货膨胀、币值紊乱,社会上出现以实物计价的现象。按照当时物价,一张六英寸全家福的照相费用,大约等同于十斤皮棉的价值。

再来谈谈早期的照相机设备和胶片。旧时咸阳县的照相馆,使用的是三脚架箱式折叠照相机,胶片装在铁盒子里,这种相机样式在如今的民国影视剧中十分常见。早期,无论是照相机还是胶卷,主要依赖进口国外器材,这也是照相价格昂贵的重要原因。后来,照相机逐渐有了津沪两地生产。不过,那时所谓本土生产的照相机,只有产地而无品牌名称,主要是仿照国外品牌制造的。此外,这些本土生产相机的一些精密部件,如镜头,仍不得不使用进口货。需要说明的是,旧时咸阳的照相器材,如相纸、底板等,主要来源于西安恒大材料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咸阳县的民间照相馆联合组成了“摄影组”,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同时,在照相胶卷器材和生产技术方面也逐步实现国产化,但照相摄影风格较为单一,时代特征极为鲜明。改革开放后,照相馆逐渐遍布城乡,照相风格呈现多样化,拍照留念成为众多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对于普通人而言高不可攀的照相,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消费。

话说“之交”
话说“之交”
2025-03-24 11:46:46
珞珈山樱花
珞珈山樱花
2025-03-24 11:46:50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2025-03-24 11:46:51
珍藏一幅画
珍藏一幅画
2025-03-24 11:46:51
能不忆苏祠
能不忆苏祠
2025-03-24 11:46:52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5-03-24 11:47:43
一手烟火 一手诗意
一手烟火 一手诗意
2025-03-24 11:47:50
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在溪头荠菜花
2025-03-24 11:47:56
从诗经里走来的桃花
从诗经里走来的桃花
2025-03-24 1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