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回老家,见到大学时期的一位好朋友,才聊了几句,她就感慨地说,“士别几年,你的成长简直天翻地覆,我们都只有膜拜的份儿。 ”
交谈过程中,我也得知她在毕业后 5 年,基本就是家和单位“两点一线”的模式,不主动向外学习,也很少再交新朋友,早已经放弃了自我成长。
长期来看,这种成长状态其实很可怕,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的上限,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或掌握了多少方法,而在于你是否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果不改变你阅读的书及交往的人,5 年后的你和今天不会有什么两样。
很多人初入职场都有这样 的疑惑: 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明明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可是为什么 5 年或者 10 年后,差距就慢慢拉开了,而且有的时候差距非常巨大。
网上 流行过一个非常火的公式:
1 的 365 次方 =1,
1 是指你的原地踏步,一年以后你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那个“1”。
1.01 的 365 次方≈ 37.783 434 332 89,1.01=1+0.01,也就是每天进步一
点点。
1.01 的 365 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以后你的进步将远远
大于“1”。
0.99 的 365 次方≈ 0.025 517 964 452 29。0.99=1-0.01,也就是你每天退步,
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一年后退步到近乎为“0”,远远被人抛在后面,真的就 是一事无成。
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却暗含着惊人的人生哲理,大部分人的差距就是这样在一天天被拉开。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现实中,确实有人经常的表现是“二十几岁就死了”,进入一个新环境,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业务技能从生疏到熟练,来了需求也能很快完成,就进入“成长舒适区”,不再学习,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他们要么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要么觉得反正也学不会,就不再学习。
久而久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功夫都在 8 小时之外”,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除了上班、上学、睡觉之外的第三个“8 小时”。你可以拿这 8 小时去打王者荣耀、去刷短视频,也可以拿这 8 小时去提升某一项技能。
我当初之所以能直接跨行进入互联网公司,就是我在国企工作期间,利用第三个“8 小时”,从零自学新媒体写作,积累 10W+ 爆文和写作经验,才有了后来的转型成功,逐渐地和身边的朋友拉开距离。
一个人的衰老,不是从白头发开始的,而是始于思维意识的僵化,不再远行和冒险,不愿意离开舒适圈,对新鲜事物不再兴奋。
我们的一生,基本上会经历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对于像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家庭教育早已成为过去时,而社会教育根本没有什么条件或者成本非常之高,最有效、成本较低的就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令人心痛的是,大部分人在接受过学校教育,走出象牙塔以后,似乎就停止学习和进步,只有极少数人才会重视对自我教育的投资。
我的一位导师说过一句话, 在赚到第一个 100 万元之前,你最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投资未来的自己。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也告诉我们: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
一般,人们常见的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和能力是天生的,我们自己很难改变。 在他们的口中,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我就这样儿,改不了。”
“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不会。”
“事情也只能这样了,这不是我能选择的。”
这种思维,就像一副无形的精神枷锁,会极大地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任何人,无论你是谁,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去改变。在他们看来,成功意味着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不怕犯错或者难堪,只专注于成长的过程。
他们最常说的是:
“这个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这次做不好,下次改进就好了。”
“我无法改变这个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呀。”
在看待成功上,成长型思维会认为,成功并非自己“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毅”。
上大学时,我主修的专业是西医和法律,但因为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中医院校。
我本人也更喜欢中医,所以经常在每学期开学初,就把全校的课程表下载下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按照课程表的时间,跟着不同专业的人学习,成为学校有名的“蹭课专业户”。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种思维叫作“成长型思维”,就是单纯地认为,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愿意去学习,也有条件,就去了。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我过往没有接触过新闻,却在大学时代不务正业地做起学生记者,后来甚至放弃了多年的专业,“弃医从文”,走上了以写作为生的道路。
在《终身成长》有这样一句话: “考试成绩和对当前成就的评估只会告诉你目前处在什么位置,而不会告诉你将来会达到什么高度。 ”
从终身成长的角度看,除了身高、年龄、背景经历等少数客观情况不可变以外,身材、收入、学历、性格、房车、户口、才华能力、格局、眼界、思想、精神层次、人品、三观……都是可变的。
例如身材皮肤,几个月就能见效;学历,5 年能拿两个学位证书;收入(房车、户口),经过 1 ~ 5 年的努力也可达成;性格脾气,坚持自我引导改变,半年以内就能改变。
才华、能力、格局、眼界、思想、精神层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 3 ~ 5年也能获得显著提升。
一旦你拥有成长型思维,将注意力聚焦在自我成长和生活幸福感上,外在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并非目的。
这个过程,就像一棵树的长成,不是为了给人庇荫,也不是为了成为栋梁,仅仅因为它是一棵树,它受到大自然的滋养,然后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那么,在 VUCA 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棱两可的未来),我们要如何拥有成长型思维,才能学习和改造自己以适应新技术和不断变化的职业技能需求,实现跨越性成长呢?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舒适区理论,我们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会有三个区域:
首先是舒适区,就是你所熟悉的能力范围,你在里面往往得心应手。
其次是学习区,就是稍稍高出一点你的能力,充满新颖的事物,你需要再学习、再成长。
最后是恐慌区,就是远超你现在的能力,你会在当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根据舒适区理论,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保持成长型思维,就是你要想办法走出舒适区,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区,才能取得进步。
回顾我在写作这条路上,就是走在一条不断地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里前进的旅程。
从新媒体小白转型到新媒体写作,我只用了三个月。
而转型之前,我过往没有任何新媒体写作的经验,甚至连新媒体的概念都没有。
当时就是每天会关注公众号“十点读书”的文章,有一次,我看到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征稿函,就寻思着是否可以成为他们的签约作者。
于是,当时零基础的我,开始在网上自学新媒体课程,刻意学习新媒体写作。
初 期,我也经历过三个月投稿无门的窘迫,但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不能放弃。 于是,每天上完班雷打不动地写稿到 12 点再休息。 需要告诫大家的是,学习是可以,但还是要注意照顾好自己。 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用眼过度导致眼睛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至今依然无法直视强光,每次出门都必须要戴墨镜。
正是那三个月的学习,使得我迅速掌握了新媒体写作的诀窍,成为十点读书的签约作者,后来又陆陆续续签约了有书等多家千万级阅读量的公众号平台,发表多篇 100W+ 的文章,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平台转载,稿费也从 100 元,上涨到几千元不等。
后来,我从国企离职,也是凭借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的身份,以及过往数据不错的文章,才实现顺利跨行业、跨专业的转型。
转型到互联网公司,我依旧保持着成长型思维,让自己每天都保持在学习区的良好状态。当我发现过往掌握的那一套热点文、情感文的写作技巧,已经不足以支撑当时的工作,就主动学习转化型文案的写作,学习朋友圈文案的技巧,深度研究人物稿写法,才有了之后专访各行各业大咖的机会。
现在,成长型思维已经完全无意识地融入我的血液中,我在 2020 年看到图文的新媒体形式已经不太景气了,于是就结合过往的写作功底,从零开始摸索短视频创作。
我过去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曾对外招收过一些写作者,为公司供稿。当时有不少文笔不错的传统写作者来应聘,就是缺少了新媒体的思维。
出于同理心,我就告诉他们需要走出舒适区,研究一下新媒体的技巧和网感。
但大部分人给我的答复都是,“新媒体太难了”或者“我不行的”,把失败归结于自我的能力不行,以至于也没有见到几个人转型成功。
走出舒适区去成长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意味着你需要逆着人性,学习你过往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和你不熟悉的人交往,到你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 不过一旦你突破了,就会发现人生进入另外一种境界。
我非常认同《思考的技术》中的一句话,“懒于求知的人,将没有生存空间”。
在如今这个连卖菜都要不断升级迭代的时代,学习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应该是过去时态,而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只有不断求知,不断思考,养成终生学习的态度,才不至于被社会和时代淘汰。终身成长,才是这个时代最靠谱的“铁饭碗”。
注:以上内容,选自胃窦Elaine新书《刻意成长行动指南》第二章【 思维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