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明确的告诉我,招聘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的简历上有「空档期」,那么他们可能会稍加斟酌一下。
不可否认,对于求职人员来说,「空档期」会成为简历上的一大败笔,可能会让你错失很多机会。
在国外,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都很流行一个词语叫「Gap Year」。
就是说有的人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比较迷茫,他们不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会暂时申请休学,然后去全世界旅游,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待修整好后,再重返校园继续深造,他们可能会考虑换专业或者学校,亦或者选择休学创业。
上班也是如此,国外并不是特别看重你工作的连续性。
但为什么在国内,有「空档期」再找工作就如此之难呢?
1.通过「空档期」判断你的稳定性
招聘者特别喜欢通过「空档期」来判断一个求职者的稳定性,如果你的「空档期」太多或者太长,他们会觉得你不够稳定,而且消耗公司的培养成本,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所以,为了降低公司成本和风险,他们会优先选择一直连续工作的人,这样的人契约精神可能更好,让他们更安心。
可是人不是机器,偶尔也需要休息和调整才能更好的出发,而且找工作就像找对象,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你能力的问题,而就是单纯的不合适,这里面也存在着很多运气的成分,所以这样片面的认知似乎就显得有些刻板。
2.「空档期」可能代表你能力的不足
招聘者会觉得你的「空档期」太多,会不会是因为你能力不足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
就找工作这个是其实一直是一个很玄的东西。
就拿今年的就业形势来说,太多优秀的人找不到工作了,但找不到工作并不代表你的能力有问题。
一个岗位几百个人投递,HR在筛选简历的过程中,漏掉你的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再者,即便企业向你抛来了橄榄枝,如果这个职位的发展或者薪资不是你想要的,也没办法强行入职。
我反而觉得那种对自己工作深思熟虑,全方位考量,不在乎有那么短暂的空档期的人对待工作更负责人。
所以,我觉得企业单就「空档期」来判断一个员工的能力不行,实属有些刁钻了。
3.「空档期」太多,可能意味着你不好控制
没错,企业有时候并不看重能力,但好「控制」的员工,必然更能顺应公司的发展,也更好培养。
一般没有「空档期」的员工都是那些不敢断掉经济来源的人,比如他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比如他每个月都上万的房贷。
企业一般都喜欢这样的员工,因为知道其不敢轻易辞职,且比较听话生怕丢了工作,便可以拼命的压榨。
那么「空档期」就成了一个很好判断的标准。
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避风感,能带给我们踏实的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背上了百万房贷,这也就造就了职场越来越卷。
那么对于求职者来说,肯定是「空窗期」越短,排名就能越靠前,怎么说呢,有点无奈,但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