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郑州晚报
用脚步丈量黄河两岸
中原画坛名家“画说”郑州文明史
《登封清凉寺》 |
《巩义石窟》 汪俊林供图 |
5年前,一场名为“画说郑州文明史”的名家邀请展被提上创作日程,深耕于中原大地的艺术工作者们开始了他们的跋山涉水、采风调研。
两年前,22位画家围绕该主题再次走近黄河,在登封、巩义、新郑等沿黄河两岸的文物遗址、自然风光中找寻这座城市的悠久文脉,并用画作将其揽入胸怀之间。
脉络一贯,传承在心间
“画说郑州文明史”系列创作,还要追溯到2019年的夏天。当时,时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山水画家李明萌生了用山水画集中表现郑州古代文明的想法,这一设想与时任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不谋而合。不久,这场名家邀请展便很快启动,并吸引一批技艺精湛的省内画家参与其中。
2021年6月16日,以“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画说郑州文明史名家写生创作展”在郑州博物馆嵩山路馆开展,其展出的百余幅作品与“中岳嵩山”“母亲黄河”“人文始祖”“河洛古国”文旅IP相契合,展现古都郑州的历史文化遗存,受到了省内外一批实力派画家的广泛关注。
回忆起首次参与“画说郑州文明史”的创作历程,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汪俊林颇有感慨。“当时我们创作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郑州境内的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巩义到新密,连采风带写生,创作队伍随之不断扩大。”经过一年多写生沉淀,一幅幅表现嵩山黄河胜景,着墨文物古迹的画作开始面向世人呈现。
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黄河岸边的鸿沟、大运河,藏匿于深山的古塔与碑刻被墨色渲染,将军柏、铁人、宋代皇陵一一浮于纸面。这些画作不仅填补了用书画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文物遗产风貌的空白,还为许多游人不曾驻足的角落留下艺术刻画和水墨诗篇。2023年6月,“画说郑州文明史·走近黄河”写生创作展览活动第二届启动,更多年轻一代画家参与其中,续写“文物+艺术”的跨界融合。
2024年4月25日,汪俊林携着他所创作的《巩义石窟》《登封清凉寺》《登封初祖庵》第二次参与到展览活动中,并与李明、桂行创、王根生等画家一起,用水墨呈现郑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色彩。
技法有别,古今融笔尖
据记者了解,作为河南省文联与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展览活动,“画说郑州文明史·走近黄河”所展出的作品,在内容表现上注重传统技法与现代形式的结合。画作不仅体现中式美学魅力,还以史为鉴,力图构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对话”,以此展现中原大地的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对文化遗产的表现上,也体现在笔墨勾勒、层层渲染之中。同样两次参与到“画说郑州文明史”创作活动中的还有房巍,作为郑州市教育书画学会会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书画教育的他,谈起当初的几幅创作,好似变成了一位美术老师。“我将‘轩辕庙’放在了这座山最显眼的位置,通过着墨的变化,来表达虚实明暗关系。”“这些坐落于中岳庙中的铜人,想要完整地表现他们的姿态,不仅要用好传统国画技巧,还要吸收西方雕塑的线条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更具力量感……”
画风可循,其名曰中原
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将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辐射黄河中游及部分下游地区的核心区域定义为“中原地区”。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曾经把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形容为一个重瓣的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围的各文化中心好比是花瓣,花心与花瓣为一个整体,保证中华文化五千年持续发展而不间断。
历时5年,接连两次,画家们用脚步丈量黄河两岸,用画笔绘写历史文化的脉搏。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不仅给予了22位画家广袤的创作舞台,也让他们拥有了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在这千锤百炼中,不同的选题题材、表达方式、绘画技巧,都能在“画说郑州文明史”的创作中展现出“传统、生活、创新、中正”的中原画风。
如今,参与过“画说郑州文明史”的诸位画家,正在用自己的丹青笔墨,绘就着河南美术事业发展的正大气象。“画说郑州文明史”的接连举办,让散落于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足迹得以串联,兼收并蓄的创新灵感闪烁于宣纸之间,回眸一看,那层层渲染的墨色,便是他们笔下的中原。记者 李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