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睡够八小时仿佛是健康睡眠的 “标配”。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总觉得自己睡眠时间少了,就开始暗自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在医院日常接诊中,我就常遇到这样的老年患者,他们身上没有什么严重疾病,可睡眠问题却成了他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常常挂在嘴边抱怨。
有的老人无奈地说,自己半夜老是醒来,睡眠时间和年轻时相比,短了一大截;还有的老人明明在床上躺了足足八个小时,醒来却依旧觉得浑身疲惫,那种累甚至比没睡好时更让人难受。另外,有些老人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可白天只要一坐下,眼皮就开始打架,困意席卷而来。这些看似不同的睡眠状况,实则有着共同的根源 ——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和年轻人相比,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要知道,睡眠可不是简单地把时间 “堆积” 起来就行,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过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睡眠需求也会相应调整。那么,对于 60 岁以后的人来说,究竟怎样睡觉才算是健康的呢?
夜间睡眠,时长不宜过长
对于年轻人而言,睡足八小时,确实能很好地帮助大脑和身体恢复活力。可老年人就不一样了,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的速度逐渐变慢,深睡眠的时间大幅缩短。如果老年人还长时间待在床上,试图睡够八小时甚至更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时间的卧床会让睡眠变得越来越浅,大脑清除代谢废物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此一来,第二天醒来,老人会感觉比前一晚更疲惫,脑袋昏昏沉沉,像被一层迷雾笼罩。
我记得有一位常来医院做检查的老大爷,他每天晚上九点就准时上床,一直睡到早上七点,算下来睡了足足十个小时。可让人奇怪的是,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觉得头昏脑涨,白天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做什么都打不起劲。他心里犯起了嘀咕,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血压问题加重了,于是赶忙来医院检查。医生一番检查后告诉他,他的血压并没有出现异常,真正影响他精神状态的,恰恰是过长的睡眠时间。后来,老大爷听从医生建议,尝试每天只睡六个半小时。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他感觉醒来后精神好了许多,白天也不容易犯困了,整个人仿佛又找回了活力。
睡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低代谢状态。这时候,血液循环也跟着变慢,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脑细胞的活性自然就下降了。要是睡眠时长超过八小时,大脑清醒过来所需的时间反而会变长,甚至还会对白天的认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于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六到七个小时的夜间睡眠,才更贴合身体的生理节奏,既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又能保证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修复。
午睡小憩,时长把控在 30 分钟内
不少老年人都有午睡的习惯,他们觉得中午小憩一会儿,能弥补晚上睡眠的不足,让自己下午更有精神。可很多人却发现,午睡时间一旦过长,晚上反而睡不着了,而且越睡越觉得累,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是因为午睡时间过长,大脑就会进入深度睡眠模式,而这一模式会打乱人体原本的生物钟,使得夜间入睡变得愈发困难。不仅如此,过长时间的午睡还会影响血压调节,导致午睡醒来后,老人会感觉头晕乎乎的,精神也变得涣散,完全没有达到午睡恢复精力的目的。
我接诊过一位老年患者,他白天总是感觉困乏,每天中午都会午睡一个多小时。可到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眼睛瞪得像铜铃,翻来覆去就是难以入眠。看着他一脸疲惫又无奈的样子,我建议他把午睡时间控制在 20 到 30 分钟。刚开始的那几天,他还有些不适应,总觉得没睡够。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他的夜间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晚上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踏实。白天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昏昏欲睡,整个人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午睡的关键,在于让大脑得到短暂而有效的休息,而不是陷入深度睡眠。短时间的小憩,可以迅速帮助老人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在午后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但如果午睡时间过长,睡眠节奏就会被彻底打乱,夜间入睡就会变得更加艰难。所以,对于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午睡时间以 15 到 30 分钟为宜,这样既能享受午睡带来的好处,又能避免因午睡过长引发的各种问题。
睡前别在床上 “干耗”,困了再躺
有些老年人习惯早早上床,哪怕当时一点困意都没有,也喜欢窝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甚至有人还会在床上看书。可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反而会降低身体的 “睡眠驱动力”,使得入睡变得更加困难。大脑其实是有学习能力的,如果经常在床上长时间保持清醒状态,大脑就会慢慢适应这种情况,从而影响入睡。
曾经有一位老年患者向我诉苦,说自己每天晚上九点就上床,可一直到十二点都还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得自己身心俱疲,每天都觉得自己 “睡眠不好”。我仔细询问后发现,问题并不出在他的睡眠本身,而是他上床的时间太早了,这导致他身体的生物钟出现了错乱。我给他提了个建议,让他只有在困了的时候才上床,并且在睡前可以做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泡个热水脚,让温暖的水流舒缓脚部的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或者听一听轻柔的轻音乐,让悠扬的旋律抚平内心的烦躁,放松紧绷的神经。他按照我的建议做了之后,效果显著。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入睡时间也大大缩短,每天早上醒来,都感觉神清气爽,仿佛重获新生。
睡觉前在床上躺太久,不仅容易让大脑进入 “兴奋模式”,还会影响身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它的分泌减少,睡眠质量自然就会降低。所以,晚上如果不困,老人就不要提前上床,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休息,让自己的身心先平静下来。等到有了明显的困意,再躺到床上,这样能让大脑迅速进入睡眠状态,有效减少入睡时间,提高整体睡眠质量。
清晨起床,动作务必缓慢
很多老年人习惯清晨早早醒来,一睁眼就迫不及待地立刻起床活动。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会让血压突然出现波动,甚至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人体在清晨时,交感神经会逐渐恢复活跃,这个时间段血压最容易上升。如果老人醒来后立刻起身,血管收缩速度会变快,这可能会导致大脑短暂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血管问题。
有一位老年患者,每天早晨醒来后,都习惯性地马上下床。有一天,他刚一起床,就突然感觉眼前发黑,身体摇摇晃晃,差点摔倒在地。他吓得不轻,赶紧来医院找我。我仔细询问和检查后告诉他,这并不是单纯的低血糖,而是 “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血压突然变化,导致大脑短暂供血不足引起的。我给他提了个建议,让他以后醒来后先在床上躺几分钟,活动一下手脚,让身体的血液循环先适应一下,然后再慢慢坐起,坐起来后也不要立刻站起来,稍作活动,等身体完全适应后再起身。他按照我的建议做了之后,头晕的情况明显减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再也没有出现过起床时差点摔倒的惊险状况。
早晨起床时,人体的血流速度还没有完全适应直立姿势,特别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突然起床可能会让血压剧烈波动,给健康带来极大风险。所以,正确的起床方式至关重要。老人醒来后,先在床上静静地躺两三分钟,活动一下四肢,让血液流动起来,然后慢慢坐起,坐起后再稍作停留,等身体适应了再站起来。这样的起床方式能让血压平稳过渡,有效减少起床后头晕、心悸等风险,保障老人的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