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然而,有些母亲总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比其他宝宝更快地成长和学习,总是希望“笨鸟先飞”。
这种心态导致许多母亲提前教授宝宝一些“技能”,却不知道,她们自认为的“为孩子好”,最终可能成为伤害宝宝的利器。
特别是以下四件事,母亲们在教导宝宝时满心以为是为了宝宝好,实际上却在阻碍宝宝的发展,真是得不偿失。
1.
宝宝学会爬行后,一些母亲可能会急于让他们尽早学会走路。虽然这看似是在鼓励宝宝“提升”,但实际上可能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潜在伤害。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关键的发育阶段,需要逐步学会坐、翻身、爬行,然后在大约8个月后才能借助支撑物站立起来。
通常情况下,宝宝会在9~12个月迈出第一步,到14或15个月时能够熟练行走。然而,并非所有宝宝学习的速度都一样,有些宝宝可能要到16或17个月才会迈出步伐。
如果母亲过早引导宝宝学会走路,可能会对宝宝的脊柱和骨骼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宝宝骨骼还在发育,如果此时承担着身体的整体重量,过早受力可能导致损伤。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宝宝的正常生长规律进行培养,不要过早地让宝宝学会走路,当然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2.
母乳喂养是最适合婴儿的喂养方式,母乳是一种易消化且富含丰富营养的食物,或许某些营养元素不如奶粉,但确实最最符合宝宝需求的。
因此,许多医学机构和医生都强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母乳喂养,并避免过早断奶,以免造成宝宝营养不良。
何时才是适合断奶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宝宝至少应该被母乳喂养6个月,并且建议不要直接断奶,而是逐渐引入辅食,从而逐步减少母乳喂养的频率。
3.
出于各种原因,许多母亲倾向于过早让宝宝戒掉纸尿裤,例如有些母亲会早早开始训练上厕所或者过早让宝宝控制小便,常见的就是把尿行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早训练宝宝上厕所或控制小便,可能会对宝宝的身体发育造成潜在危害。
过早、过度地让宝宝控制小便,尤其是在幼小的年龄里,可能导致腿部形态不正、盆骨歪斜、髋关节位移等问题。
此外,幼小宝宝的身体仍在发育阶段,特别是肛门括约肌尚未成熟,因此过早训练如厕可能对宝宝造成损害。
4.
有些母亲希望自家宝宝可以“笨鸟先飞”,于是早早就给宝宝安排一些有关记忆的训练和学习,例如背诵古诗、成语、英语单词等等。
母亲看着宝宝可以流利地朗诵出古诗词,可能会觉得很欣慰,感觉宝宝非常聪明,然而这种行为正在阻碍宝宝大脑思维的发育。
当宝宝将时间都花费在死记硬背,那么他们的思维逻辑就会变得单一,会容易缺乏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宝宝的大脑明明非常灵活,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如今却变得一板一眼,真是得不偿失。
因此建议母亲不要给宝宝安排太多记忆学习,多去引导宝宝思考问题,开发他们的大脑,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宝宝的成长不能快进、不能压缩,一步一步的成长,才能让宝宝发展得更好、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