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洞庭涛声里的千年对话
——岳阳“忧乐”文化的精神长河
□彭仁满
楚辞遗韵汨罗江畔的忧乐胎记
孤舟悠然荡漾,其轻盈之姿与香草之馥郁,在磊石洞庭山那如轻纱般朦胧的晨雾中,交织出一幅动人心魄的诗画。屈原那孤寂而刚韧的身影,恍若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中潺潺流淌的墨渍,深邃且洋溢着无尽诗意。他腰间悬挂着寒光熠熠的长剑,头戴高耸云霄的切云冠,将“哀民生之多艰”的沉痛叹息,细腻地融入《离骚》那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楚调旋律之中,使得洞庭湖的滚滚波涛,自此镌刻上了永恒的忧思与哀愁,以及对“民生各有所乐”的深切期盼。
那些“制芰荷以为衣”的香草意象,犹如甘霖般滋润着湖湘文学浪漫而茁壮的根系,更化作岳阳人心灵深处永恒闪耀的精神灯塔。每逢端午佳节,江畔龙舟的彩绘船舷上,依旧跃动着《九歌》中“荷衣兮蕙带”的斑斓光影,仿佛那远古的诗意与情怀,穿透了时空的枷锁,于今朝再度绽放。那些绚烂夺目的色彩与灵动飘逸的光影,恰似屈原那不朽的灵魂,在岳阳人的心田熠熠生辉,历经世代而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公元前278年的那个凄清五月,屈子怀石投江,激起层层涟漪,如同历史的低语,穿越了漫长而深邃的时空隧道,最终在岳阳楼的重檐飞角之下,凝聚成永恒的旋律,回响不绝。这一“以身殉道”的悲壮之举,宛如苍穹中的璀璨流星,不仅照亮了夜空,更将汨罗江从单纯的地理名词中解脱,升华成为中华文明中一座巍峨的精神灯塔。
恰如2023年湖南卫视那场庄严而盛大的“端午原祭”直播中,数万民众心潮澎湃,同声齐诵《离骚》,滚滚声浪犹如江河奔腾,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那不仅仅是文字的诵读,更是对“身既死兮神以灵”这一崇高精神的当代诠释,是对屈子不朽灵魂的深情呼唤与敬仰。在这片热土之上,屈子的精神如同不灭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楼记新声范公笔下的忧乐辩证法
在那木刻雕屏的幽邃之中,时空仿佛被巧手折叠,岳阳楼二层,紫檀木雕屏熠熠生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鎏金文字之姿,潺潺流淌其上。游人的指尖轻轻滑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凸起笔触,犹如穿越了千年的风尘,触碰到了庆历四年的温柔春风——那一刻,滕子京重修楼阁时夯土的沉稳节奏,与今朝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机械的轰鸣交响,在“政通人和”的宏愿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共鸣悠长。
忧乐哲学,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裂变重生,绽放出鲜活的光芒。岳阳楼区,一举创新“忧乐积分制”,犹如古典精神在现代的璀璨绽放,将社区志愿者防汛巡查的每一分、每一秒,细细换算成沉甸甸的“先忧值”,让这份古典情怀化作超市货架上的米面粮油,温暖人心。而屈子书院内,《九章》生态农学课正引领着汨罗江畔的稻农,以《橘颂》的智慧为笔,勾勒出一幅幅有机水稻的绿色画卷。
昔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二元叙事,在新时代的天空下,已悄然演变为“在岗尽责为民忧,退休献策为国乐”的现代公民伦理。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责任的升华,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引领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民俗图谱从龙舟号子到数字涟漪
偷木造舟的仪式密语。每年谷雨轻拂过汨罗江岸之后,那些隐匿于岁月深处的匠人们,便开始上演一场神秘的“窃木秘仪”。他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潜入深邃的山林,如同古代的侠客寻觅着世间的珍宝。在那里,他们精挑细选,只为寻得那最挺拔、最坚韧的杉木,用世代相传的鲁班尺,细细丈量每一寸纹理,随后以精湛的技艺,雕刻出凤首昂扬、龙尾矫健的竞渡舟。
这看似是一场充满江湖气息的“偷梁换柱”,实则是对楚人“筚路蓝缕”创业精神的生动演绎。当2025年的《求索·楚魂》沉浸式剧场在屈子文化园缓缓拉开帷幕,游客们佩戴着AR 眼镜,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目睹数字化的古楚工匠与当代非遗传承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是一场智慧与匠心的璀璨交汇。
粽子沉江的诗意抗争。五月五日的晨光如诗般洒落,老船工那布满风霜的双手,将裹着洞庭银鱼的菱角粽轻轻抛入江心。那一刻,涟漪荡漾开去,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仿佛是大自然在《天问》的篇章中,留下的神秘标点符号。
而另一边,年轻的主播们则操控着无人机,航拍下“万粽齐发”的壮观场景。这一幕,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迅速裂变,成为一场拥有2.3亿次播放的现代祭典。科技的力量,让那份“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焦虑,悄然转化为“Z世代”心中对《楚辞里的中国》的坚定文化自信。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将永远熠熠生辉。
精神摆渡从江湖之远到星辰大海
忧乐基因的星际织锦,于岳阳航天科技馆穹幕影院缓缓铺展,屈原《天问》的字符跃然其上,化作浩瀚星海中的璀璨导航图。孩子们穿戴VR 装备,仿佛穿越时空,亲履火星之壤,探访那以屈原命名的撞击坑,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之智,在此刻被赋予了星际般的辽阔与深邃——那些来自岳阳,于《流浪地球2》剧组中担任科学智囊的学者们,正以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情怀,重新勾勒星际移民时代下的忧乐辩证乐章,如同星辰间交织的旋律,悠扬而深长。
跨国文化的和弦,在2024年日内瓦湖畔的中欧文明论坛上悠扬响起。汨罗江上翻腾的龙舟与瑞士湖面上悠然行驶的帆船,在这一方天地间并泊,构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奇景,引发了无数热议。岳阳学者呈上的《楚辞生态哲学与阿尔卑斯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如同古老智慧与现代理念的桥梁,让“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坚韧求索,与《瓦尔登湖》中流淌的自然主义情怀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文化的摆渡之旅,恰如洞庭之水,浩荡东流,连接长江,汇入大海,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激荡出全新的乐章,回响不绝。
精神升华永恒的江湖问答
当夜幕如墨,缓缓浸透岳阳楼的轮廓,洞庭湖畔的晚风,宛若历史的信使,依旧轻拂,传递着跨越千年的哲思对话。范仲淹昔日凭栏,目光穿越岁月的迷雾,所寻觅的“乐何时至”之问,于今,在滨湖新区林立的5G 基站间,已化身为夜间经济街区里霓虹灯的璀璨闪烁,照亮了现代生活的繁华图景。而屈原那“指九天以为正”的浩然之问,正于航天测控中心的蔚蓝大屏上,得到天宫空间站穿越星河的量子回应,仿佛天问有了归宿,古今对话在此刻共鸣。
在这座城市的血脉深处,忧与乐,并非简单对立的选项,它们如同洞庭湖水与长江浪的交响乐章,缠绵悱恻,生生不息——一面滋养着“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温馨人间烟火,让世俗的幸福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一面又托举起“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豪情,让梦想的风帆在浩瀚宇宙中扬帆远航。
在这方屈原曾行吟、范公曾题咏的神圣土地上,“忧乐”文化如同不息的河流,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它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涌动在每一个人的心间,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灵魂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