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往后,真正废掉一个人的,是DeepSeek心态
更新于:2025-04-14 13:05:53

DeepSeek真的太火爆了。

上周末,我去朋友家做客。

敲门时,母子俩正吵得面红耳赤。

朋友怒斥儿子:你怎么能用DeepSeek写作文,去敷衍老师?

儿子满不在乎回道:DeepSeek写得又快又好,我费那劲干嘛。

朋友无奈道:这么依赖AI,你以后就废了。

朋友的这句话惊得我一身冷汗:

DeepsSeek什么都行,我还有什么用?

正如时评人@吐槽青年所说:

“现在弥漫着浮躁的DeepSeek心态,干什么都寄希望于一键AI。

本质上其实一种惰性,投机取巧、急于求成、不劳而获、替代思考……”

人一旦对AI产生依赖,就会慢慢废掉。

图源:视觉中国(下同)

01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身边不少人都有了一种AI心态,能用AI完成工作,就绝不亲自动手。

尤其是今年,DeepSeek迎来突破,更加智能、高效。

不知不觉间,人就沦为了替代品。

新闻学教授秦宗财讲过这么一件事。

在一节课上,他给本科生布置下一篇小论文,没想到,这次作业的质量出奇的高。

整个专业不仅没人拖延,而且篇篇格式规范,文通字顺。

课堂上,他一时兴起就叫上一位同学,分享下论文观点。

没想到同学支支吾吾,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

仔细询问后,教授才得知论文竟是DeepSeek自动生成的。

教授痛心道:

“以前的本科生论文虽然不规范,缺乏创新性,但或多或少都含有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现在表面上是好看了,实际上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DeepSeek就如大麻,具有镇痛止疼的功效。

可一旦上瘾,就只会侵害人的大脑,让人彻底丧失思考力。

02

生物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进废退”理论。

说的是,生物的器官或能力,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如果不常用,就会逐渐退化。

人类的大脑也不例外。

一个人若是长期依赖智能工具,大脑总停留在舒适区,思考机能也会退化。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在AI技术浪潮中,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人。

因为AI能轻易获取的信息、知识,说到底还是人思考的结果。

所以,真正能走在前沿的人,永远会保持一份思考力。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就是如此。

20世纪初,电脑在国内开始普及,受到大众的追捧。

当时很多大学生都推崇计算机应用,但梁文峰却认为计算机的未来,远不止于此。

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将眼光瞄向相当冷门的人工智能领域。

大学毕业时,同学的论文都是各种应用程序开发,唯独他提交了一份人工智能相关论文。

没想到,他的独特想法,得到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

对方直接给出了丰厚的薪资待遇。

师长同学都劝他:“机会可遇不可求,应该牢牢抓住。”

但经过了解后,梁文锋觉得那家企业的研究方向,并不符合自己。

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邀请,选择自主创业,开发全自动量化交易。

在很多投资者眼中,依靠AI进行交易,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事实证明,梁文锋的路选对了。

仅仅10年,他就依靠AI投资,直接跻身国内量化私募领域的头部,管理资金突破千亿元。

到后来,凭借多年的AI研究经验,梁文锋开发出DeepSeek,一举跻身全球富豪榜。

正是他始终坚持独立思考,这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而今,AI普及后,很多事都变得简单了。

不懂的、不会的、不知道的,可以利用AI寻找现成的答案。

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应该去选择困难模式。

越是发达的智能时代,我们越需要找回自己的思考力。

读一本好书,看一篇深刻的文章,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对话……

只有不断学习、思考的人,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永远不被淘汰。

03

“深圳AI公务员上岗了,公务员岗位将缩减。”

“某某科技公司,接入了DeepSeek,要裁员20%了。”

人工智能带来的话题,屡屡重拾热搜。

不难发现,这些话题有一个共同点:人被AI取代。

其实,DeepSeek刚问世时,有很多打工人欢呼雀跃。

他们幻想AI能帮助自己轻松完成工作。

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他们扇了一巴掌:想一键AI的人,都被AI淘汰了。

作家李月亮说过:

“这个时代,如果你跑在前面,就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一切都欣欣向荣。如果你落后于时代,则会发现举步维艰。”

在AI时代,你只有在某一领域无法被替代,才能在滚滚时代大潮中立足。

东京有一家动漫工作室。

工作室的原画师能轻轻松松月入20万日元。

谁知AI绘画诞生后,原画师的工资直接暴跌至3万日元。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用AI画更多的画,这才勉强维持住温饱。

他们仿佛成了流水线工人,变得可有可无。

但东京另有一位原画师却不一样。

他在使用AI绘画过程中,总觉得AI生成的动漫过于完美。

直到一次,他想到《断臂的维纳斯》,这才恍然大悟:

缺陷也是一种美,而这正是AI所不具备的美学思维。

于是他开始研究“缺陷美学”,故意保留AI作画的逻辑错误。

最终,他的系列作品,被世界知名V&A博物馆收藏。

正如商业顾问刘润说:去做AI做不到的事。

AI不是来替代我们的,而是来重新定义“我们该做什么”。

当AI负责“执行”,我们就该专注“如何提出问题”;

当AI提供“数据”,我们就该挖掘“数据的意义”;

当AI追求“精确”,我们就该开发“创新”。

所以,今年往后,请学会将人性、情感、创新……融入了你的学习、工作。

只有引爆内驱力,保持思考力,才能用AI自己加杠杆,让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04

商业分析师钱敏知说:

杀死你的不是DeepSeek,而是你的工具人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人只是把自己当作工具,做事模板化、公式化。

这类人一旦遇上AI,就会被AI驾驭。

那么在AI时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开发思考力呢?

1. 领导思维

万维钢说,未来职场上最难被取代的人是项目负责人。

因为AI归根结底,是工具,是执行者。

它可以写文章,却无法决定文章的标题。

它可以规划路线,却不能决定目的地。

只有培养领导思维,做自己的决策者,你才能更好地调用AI,为己所用。

2. 共情思维

虽然AI很强大,但是依然有无法克服的弱点,比如情感。

再聪明的机器,也是冰冷的;再强大的算力,也算不出内心的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是AI无法取代的。

学会敏锐捕捉他人的情感,给出适当的情绪反馈。

当你拥有强大的共情力,才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

3. 个性思维

曾有人问作家刘震云:你会担心DeepSeek抢饭碗吗?

刘震云自信一笑道:

DeepSeek只能把已有的东西进行组合融合,它可以根据《西游记》写出《东游记》,可以根据《红楼梦》写出《青楼梦》,但是写不出《一句顶一万句》。

所以身处AI时代,请警惕成为模仿者。

少一点跟风,多一点独立。

你的个性,才是你最大的护城河。

电影《极速传说》里,郑伊健有这样一句台词:人要比车凶。

意思是说,车只是工具,而人才是工具的掌控者。

搭上AI这辆时代列车,确实能加快我们的步伐。

但决定要去哪儿的,却只有我们自己。

那些只管上车,不加思考的人,终究会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

所以无论做什么,先摒弃一键AI的心态。

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坚持终身学习,AI就永远无法替代你。

来源:每晚一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