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我从2015年开始关注到现在,中间过对自己的职业迷茫,有过考下生涯规划师的证,有举办过生涯聊天。可以说,我在这方面还算有所体会。
本篇还是聚焦于职业转型,破除转型期的误区,提供转型的途径。
1
缘由
第一次思考职业生涯,还是在我工作的第三年。还记得那是2015年的10月以后,当时因为公司项目减少,既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想增加收入,于是就开始想着换工作。
既然要找工作,那就找些书来看看怎么做合适。于是我当时连续看了《好工作是设计出来的》《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生涯相关的书,还在网上看了新精英“做自己”论坛的几期视频——上面的每一个嘉宾都讲述了当初自己如何寻找自己,如何成功转行的。
结果,本来是想着解决问题的,没想到问题反而变得越来越多。比如,这些书籍和视频都在告诉我们,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你先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长处、你的兴趣爱好,然后根据这些来寻找你的工作。
但问题是,我怎么了解我自己?真的,我记得当时感觉自己没什么特长和爱好,就算有也很难和工作相关联起来。于是找工作的第一步我就掉坑里了——如何认识自己。
为了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做了许多测试,诸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MBTI职业性格测试、盖勒普优势识别测试,等等一系列。
这些测出来的结果有用吗?说实话,当时对找工作的我来说,没用,反而加深了我的迷茫。我最后还是决定,找到一份工作后再继续探索吧。于是那一年后,我开始对职业生涯非常感兴趣,看了许多书,甚至后来还报了相关的课,考了个生涯规划师。
到如今,那些年迷茫当然已经解决,也知道当时自己陷入了怎样的误区。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叫《能力陷阱》,这本书勾起了我想要写一篇有关转行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这篇。
2
转行之难,难在哪里?
《能力陷阱》说的是,一个人想要转变成一名领导者,职业身份的转变,需要从外而内,如果要像领导者一样思考,唯一的办法是先像领导者一样行事,而非相反。
换句话说, 你只有先像领导一样行动,而后才能像领导一样思考,最后完成内化,实现领导者转变 。书中作者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转行,同样如此。
不管是成为 一名领导者还 是转行 寻 找新工作,想要 通过思考、自省来改变自己,这都是一个误区。 传统的职业生涯探索和领导者转变,都是说先要认清你自己,你是谁,你想要成为谁,你擅长什么,你偏好什么等等,然后据此找到适合的职业或者适合的领导风格。但实际上,这个看似顺理成章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尤其是在转变初期,先思考后行动的策略会让你寸步难行。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当初我本来只是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结果变成了,怎样认清自己,最后徒增烦恼而于事无补。不仅是我,我看到许多人,在面对改变时(最典型的形象就是转行),同样总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定,一直想来想去,最后不了了之。
改变之所以难,转行之所以难,难点就在于,除了起点确定,它的未来是模糊的,中间的实现路径也不确定 。因为不确定,所以会焦虑,会怀疑,会迷茫,因此很少人有这个勇气去做出改变。而一旦下定决心去改变,下定决心去转行,如果他一开始想得太多,比如对现状的思考、对自己的反思,做出了一系列的计划,那么这个人大概率会走一弯路。
为什么?因为在未来和现在之间的鸿沟,单靠你思考是无法迈过去的。而且你的思考往往是基于过去的经历,过去的价值观,过去的想法,这些甚至会阻碍我们。就像《能力陷阱》的作者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改变需要外在经历。如果不是由外而内地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会被过去所禁锢,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也无法改变。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适合给自己进行定位。改变的矛盾在于,改变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而这些事正是之前的想法所不认同的事。
所以, 想要转行的人,一定要先行动后思考,多探索,去做一些自己以前没做过的事情 ,它们会改变那些一直限制我们的固有思维和行动。具体来说,这些新的经历,不仅会改变我们的想法——自己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还会改变我们未来的样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些新的成就里获得自信,使我们放弃过去的目标,改变过去所习惯的做事方法。
3
转行过程中的陷阱
在转行,以及种种的改变过程中,存在这样两个陷阱:
1.执着于寻找一个真实的自我。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因为那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我不做或者做不好。”
这是一个误区。前面说了,我们的某些观点和想法,以及喜好,都是因为过去经历而形成的一种偏见。问题是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模糊未来,它是多种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想要转型的职业是开放的,包含了许多假设和我们的想象,它和我们的过去职业部分统一但又部分多变。
如果你还是按照过去的偏见去行事,这相当于在新的环境里走老路,这样所遇到的困难无疑要多得多。所以,摒弃原先的偏见和认知,以空杯的心态看待事物,多去尝试,会让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所谓真实的自我,并非唯一。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研究发现,我们并不是只有一种自我,而是存在多种 “可能的自我” 。在内心,我们能够扮演各种角色,有的角色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有的是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扮演的,有的则是我们不愿扮演甚至讨厌的。
换一个简单的意思来表达,在不同场景下,我们的自我表现是会变的。比如说,一个专家,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会很少讲话,而一旦涉及到他的专业,他就会滔滔不绝。这样的人,我想你一定遇到过。
2.总想一步实现。
所有的改变,包括职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只要你想着一次改变所有的事情,那么你就会因为过于重视这个决定而犹豫不决,从而招来许多烦恼。 转型正确的行动策略是小步快跑。 通过量变促成质变,小步骤引发大变化,让每一个小小的胜利积累起来,引领你去重新定义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假设,最终实现大转变。
比如,在转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同行不同业,同业不同行,或者行业完全不同的情况,这时候,想要一步到位,是很难的,许多公司都不给你面试的机会。所以需要你首先在原来的公司内外,积累相关的经验和能力,而不是直接转行。 通常一个人能够转型成功,大约在1-3年。
4
职业转型机会的捕捉
转型成功,不是说你有能力就OK了,就像我前面说的,许多公司可能连一个面试机会都不给你。所以,职业转型的机会非常重要。那么,这样的机会怎么来呢?有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培养一个副业或者参与到社群中。
许多人的职业转型机会,来源于自己之前所在的副业或者之前所参加的社群。一开始,这些副业或者社群,只是出于赚个零花钱或者 兴趣爱好 ,但慢慢地,副业做的越来越不错,当其收入远远大于正职时,转行的机会也就到了。
或者因为在一个社群当中,大家都熟悉了,因为本身工作圈子不同,当你谋求转型时,他们所提供的某些职业信息和帮助,也会为你赢得机会。比如我现在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就是因为当初群友聚餐而获知有这样一个职业,在以前,我是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职业。
第二个途径:通过猎头公司或者是寻求老朋友和同事的帮助,来产生工作机会或临时的任务。
我们都知道,转型前后的工作,大部分是不同的,陌生人比如你所投递简历公司的面试官,大家之间并没有信任,也不会给你机会。而通过猎头和你的老朋友老同事,基于利益和交情,在你的转型中会提供一定的帮助。
比如,转型的一个顺滑途径就是公司内转岗,这比在公司外应聘到你想要转型的岗位上容易得多。这种情况下,你的同事,你的领导,就会成为转型的助力。
第三个途径:休假或暂停全职工作,回到学校或参加培训
回到学校学习,比如读一个MBA或者参加某些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捕捉到新机会。一方面,通过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培养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背景各不相同的同学,通过同学关系也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职业内容和职业机会。
总之,不论是培养副业还是参与到某个社群,不论是通过猎头公司或者是寻求老朋友和同事的帮助,或者直接回到学校参加培训等, 这些做法的本质,就是跳出原来的工作圈,重新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社交网络,发现新的职业转型机会。
以上就是有关职业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如果你想要转型, 一定先行动后思考,不要先计划后行动。如果你想要参考相关的书籍,除了上面我提到的《能力陷阱》,下面这本书也非常不错,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们是同一个作者所写,我把它们叫做改变姐妹篇。
在这里打一个广告,有想要转行,又不反感保险的人,想要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家人,保险经纪人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这份职业,兼职全职都可以,工作时间自由。尤其是兼职状态,它是你职业转型时行动探索的最佳时期,在探索期觉得这份职业适合你,可以继续,如果觉得不适合,可以及时切换寻找其他职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