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留学生打卡社区食堂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讯 “第一次在中国的社区食堂吃烧烤,这味道太好了!”4月13日晚,5位来自也门、罗马尼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在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小和山未来社区食堂点了满满一桌烤串,他们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今年3月开业的小和山社区食堂,主要服务辖区居民和周边高校师生。这个社区内有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学生群体偏多,最近食堂乘势推出夜宵服务,从傍晚5点营业至晚上12点,迅速成为人气聚集地。
“我们的目标是服务全年龄段人群,很多年轻人下班回家都已过7点,有就餐需求。”社区食堂负责人涓涓告诉记者,烧烤在定价上十分亲民,单人套餐18元,双人套餐38元。与传统纯肉烤串不同,这里的烤串大多将哈密瓜、龙眼等水果与肉巧妙穿插,新颖的搭配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没想到社区食堂居然有烧烤!学校食堂也没有烧烤窗口。”来自罗马尼亚的留学生玛丽(化名)难掩惊喜,食堂离宿舍区很近,便宜好吃又方便。
“这儿的价格比外面实惠,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更是有保障,吃得放心。”本地居民郑先生说。
这家社区食堂从装修开始便倾注了涓涓的心血。
“我就想改变大家以往对社区食堂的刻板印象。”涓涓说,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一个醒目的桌牌,上面写着“大学生看这里”。桌牌上详细罗列着各类活动内容,涵盖面点、咖啡、鸡尾酒制作、美妆穿搭、街舞以及PPT制作、面试技巧讲解等。有兴趣的年轻人只需扫码,便可加入社群,在社区食堂或隔壁的民生综合体参与活动。
“目前烘焙、鸡尾酒制作的课程已经开了,效果非常好。”涓涓笑着说,这些活动利用非饭点时间开展,她希望大家走进这里,不单单将其视作一个用餐的地方,更能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让社区食堂成为充满松弛感的社交空间。
平日里,这家社区食堂也时常举办公益活动,将关爱送到街道残疾人之家,还贴心地提供配餐、外送服务。
据悉,在小和山新苑,近10座“国际青年人才公寓”凭借完备的配套设施与优质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不同肤色青年在此安家。与此同时,社区设立“外籍人士之家”,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为外籍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生活指引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常态化开展“非洲鼓”“世界青年说”“山多语角”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互动交流,构建“邻里无国界”的社区生态。
本报记者 方力 通讯员 黄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