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合肥晚報
在唐朝前期,皇族的男人們被養成正反兩面性格,或者極為剛猛,或者極為懦弱。 剛猛的代表是李世民; 李隆基的叔父李顯一生受困於女人,死時也是; 父親李旦則縮在母親和姐姐的陰影下生活,一生中最勇氣之事,就是將皇位交給李隆基。
以非嫡長子的“三郎”身份登上皇位,李隆基深知,他缺少皇位繼承權中的某些法理性,他推出了王宅制度,即將皇親貴族們圈在固定的住所,這樣能最大程度杜絕地方官員和將領與其他李姓皇族聯繫。 這看似聰明的制度,讓唐朝中晚期的皇族們成為待宰的羔羊:困在宅院裡的公主,需要行賄太監才能出嫁; 11年,集中居住的0位親王被節度使韓建誅殺,臨死前只有哀嚎。
農業時代中的盛世,必須依靠君王自控般的意識力,方可穩固的,其中,免不了要有“納諫”的胸懷。
李世民的特點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 李隆基在執政的前25年,任用了一堆在人格上小有瑕疵的“賢相”們,似乎是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此時的李隆基沒有展現多餘的慾望,精力充沛,最重要的是能夠接受正確的意見。 他能控制佛教寺廟數量(寺廟可以佔據大量土地,又可以收容不交納租役之人),讓國家的經濟在放鬆管制的方式中慢慢恢復活力; 又能任用宇文融改變寬鬆的戶籍政策,增加財政收入。 在放鬆與管制、放縱與律己之間,李隆基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也許,李隆基完美的平衡力,這才是並不穩固的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李隆基有出色的溝通能力,並有現代政治家的風采:714年為了推翻韋后的唐隆政變中,政變軍主角之一、皇家林苑主管鍾紹京臨陣退縮,后在妻子的勸說下才與李隆基見面,李隆基握住鍾紹京的手坐下,一言不發,隨後鐘紹京率園丁兩百人,與李隆基殺入玄武門; 又有0年,弟弟李隆業生病,李隆基親自為王弟煮藥,竟讓爐火燒掉了鬍鬚。
此類人情味與風度,後世的袁世凱也做過,有表演成分。 我們看一下李隆基完美的平衡力。 716年初,李隆基玩性頗大,派出宦官去江南尋找鵜鶘養在皇宮捕魚玩,汴州刺史倪若水提出抗議,認為“農忙時節,擾亂民生,且鵜鶘吃的比普通人還要好,難道鳥比人命還要重要? ”
李隆基親自向倪若水道歉,接著河南出現蝗災,倪若水建議“蝗災是天災,身處高位的人不斷提高德道水準,蝗蟲自然會消失”。 宰相姚崇則要求必須捕殺蝗蟲。 李隆基委派使者,調查州縣捕殺蝗蟲的懶勤程度。 正是有李隆基對姚崇捕蝗令的支援,那一年的蝗災才得到控制,沒有出現大饑荒。
這就是完美平衡力的展現,讓李隆基能認清現實。 716年的放鵜鶘與捕蝗蟲,證明瞭李隆基有對聲色犬馬的愛好,但能聽得進意見並修正錯誤; 同時,他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知道復古的儒教系統,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樣的事例發生在59年,賢相之一的張九齡建議允許私人鑄錢,極可能是缺少經濟經驗又急欲超越善於斂財宇文融的張九齡一次巨大的賭博,結果,引來無數反對之聲。 反對理由中,劉秩的理由最為充分:「准許私人鑄錢,只不過是富人的事。 窮人會更窮,財產落於富人手中後,會更加放縱。 “時年0歲的李隆基依然有精準的判斷,駁回了張九齡的建議。
有人認為李隆基的昏聵應該是從62年0歲開始,那一年,李隆基殺掉了自己的三個兒子。 殺三名皇子的不是武惠妃與時任宰相的李林甫,是李隆基覺得三個兒子勢力過於強大,威脅到自己。 正如此,李隆基從未為殺子一事後悔過,也未將武惠妃之子封為太子; 漢武帝劉徹在巫蠱事件后,曾有痛徹心扉的領悟,李隆基事後唯一煩惱的是,他死了三個兒子,不知道該怎麼立下一位太子(不願意立年長的兒子,因為這樣對自己有威脅,后在高力士的建議下妥協)。
這個心理變化,打破了李隆基的平衡力,最終產生了范陽兵變。 李林甫與楊國忠,都是李隆基的保衛者,他們不會威脅到李隆基; 再把自己兒子和皇族當作假想敵后,小醜般的安祿山也變得可愛了,因為「安祿山眼中沒有太子,只有李隆基」。。
所以,李林甫在735年擔任宰相,並不是唐王朝走向衰退的開始。 李林甫最大的問題,他將唐王朝的軍事弱點徹底暴露。
722年,時任宰相張說在李隆基的安排下,將從北周延沿下來的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府兵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需要自備乾糧和衣服參加部隊,作為補償或者某種身份的象徵,免去其每年上交的兩石糧食以及絹綿等物,但府兵家人並無免交特權。 到了八世紀初,府兵制下的士兵,形同奴隸,不僅隨身財物要交給長官,甚至需要無條件地為服役地的長官免費工作; 於是大量青年逃服兵役,戶口消亡。
張說改兵制的原因,是在青年逃服兵役下產生的戶口消失、地主勢力做大,以及強盜增多。 但招募而來的士兵,多半依附於地方勢力。
李林甫為了斷絕文官成為宰相,他決定提拔邊關武將擔任宰相,牛仙客以河西節度使擔任宰相。 牛仙客死後,李林甫仍然認為,士族後代擔任宰相,將威脅到他,於是,李林甫決定使用少數民族將領擔任邊關武將,即使提拔為宰相,這種將領只能依限於他。
至此,唐朝未來的藩鎮之亂,已經無法回頭。 高仙芝、哥舒瀚乃至安祿山終於坐大。 即使安祿山不反,又有誰能保證,後來的邊境將領中不出叛將? 至於所謂逼反安祿山的楊國忠,不過是一個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的三流蠢貨,他還沒有逼反別人的能力。
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漁陽鼙鼓動地來」,改變中國歷史的范陽兵變,無法避免地出現了。
在過去的將近二十年間,李隆基失去了平衡力和自控力,某種恐懼讓他莫名排斥一些東西,又莫名地對李林甫楊國忠與安祿山無條件相信:李隆基確認,這些人與他是一體的; 在對生命衰老和時間流逝的恐懼中,李隆基明白,只有這些人才能護衛他。
顯然,李隆基錯了。
柏楊先生在白話版資治通鑒第710集,以《范陽兵變》為書名,描述了西元0年至0年的歷史故事,當然,李隆基的故事,必須從0年開始閱讀,那時的三郎英明神武,看起來近乎完美。
錢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