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火了,微短剧进入“细糠”时代?
近日,一部以20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为背景、全程采用地道四川方言的温情微短剧《家里家外》登陆红果短剧,引发全网关注。
该剧尚未开播就获11万预约,上线4天,红果平台播放量已破11亿、热度超7000万,创下微短剧领域现象级热度,凭借其浓郁的地域特色、精良制作与温暖情怀,被网友评为微短剧“细糠”。
年代剧为切口
喜剧外壳下包裹深沉治愈力
《家里家外》以20世纪80年代初川渝暴发特大洪水为背景,讲述工程师陈海清(王道铁 饰)与单亲母亲蔡晓艳(孙艺燃 饰)组建重组家庭后,用包容与爱化解矛盾、守护小家的故事。
从题材来看,它选择年代剧作为切口,以人间烟火映照时代缩影,满足观众的怀旧情怀;从故事来看,它摒弃了微短剧惯用的狗血套路,不再一味求“爽”,反而以幽默、细腻的方式展现家庭温情,能够极大地引发观众共鸣。
“挥之不去的传统力量和浓郁的民间性,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感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一直是中国本土年代剧独具的优势。”中国视协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此前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曾提到,在市场常见的影视题材中,年代剧因其浓郁的怀旧氛围以及与当下对话的共情力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因此在长剧领域中爆款频出。
而在微短剧领域,年代剧同样拥有广大受众。2024年春节期间,同样由《家里家外》出品方听花岛出品的小程序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凭借“穿越”和年代剧“大女主”的设定而收获大批观众,单日充值超过2000万元,并登顶抖音、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榜单。
作为听花岛推出的首部温情年代短剧,与传统年代剧聚焦血缘纽带不同,《家里家外》大胆选择重组家庭为切口,以“后妈”蔡晓艳与继女陈爽的互动为主线,探讨“家人”的深层定义。
蔡晓艳打破传统苦情后妈形象,以“川渝暴龙”式的泼辣护短和独立内核赢得观众喝彩。当女儿被冤枉偷窃时,她冲进学校据理力争;面对丈夫妹妹的婚姻危机,她又化身“姑嫂联盟”核心,塑造了“不内耗、敢担当”的优秀女性形象。
剧中标志性场景——蔡晓艳用粉色毛线为继女续织绿色毛衣,成为催泪爆点。不同颜色的毛线交织成一件完整毛衣,隐喻“姓氏不同的家人也能组成温暖家庭”。有观众感慨:“她用行动告诉孩子,爱是加入而非替代。”这种超越血缘的情感联结,让剧集在喜剧外壳下包裹着深沉治愈力。
“充满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这句话一直贯穿在《家里家外》的创作始终。
细节精雕细琢
“一部剧忆起一座城”
浓郁的川渝特色也成为《家里家外》的一大亮点。
剧中全程采用地道四川方言,从“耙耳朵”丈夫的宠妻日常到“歪婆娘”蔡晓艳的泼辣护犊,台词如“但求疼(无所谓)”“千翻儿(顽皮)”等俚语让观众直呼“巴适得板”。
“耙耳朵”老公与“辣妹子”妻子的趣味互动、姑嫂互助的女性力量、街坊邻里的“摆龙门阵”,将川渝市井生活的幽默与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网友评论道:“这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笑着笑着就哭了。”
在取景时,《家里家外》避开宽窄巷子等成都知名地标,转而聚焦双流区军工厂家属院、青龙老电影院等充满年代感的场景进行实景拍摄。为还原年代感,主创们精雕细琢,复刻青羊电视机、天府可乐等时代符号,甚至借到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院座椅作为道具。
制片人表示:“年代剧的美学逻辑是真实,为了呈现那个年代的质朴与美好,我们没有用磨皮滤镜,而是选择用温暖的色调和写实的打光,还原生活质感。”
红砖墙上的青苔、老式瓷杯里的碎茶叶、街头巷尾的麻糖叫卖声,勾勒出20世纪80年代成都的独特风貌。剧中融入的锅盔、蛋烘糕等美食,更被观众称为“舌尖上的种草机”。
有观众留言:“看完立刻订了去成都的机票,想寻找剧里的老茶馆和家属院!”
从“快餐式消费”迈向“精品化表达”
微短剧“细糠”时代到来了吗?
《家里家外》的热播印证了短剧赛道的质变。在此之前,微短剧给大众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节奏快、剧情爽,满屏的“霸总”“战神”“皇子”“王妃”,用大洒狗血推动故事发展,这确实能迅速调动观众情绪,诱导观众付费,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擦边作品。虽说这是影视产业的新“蓝海”,但很多是“野蛮”生长。
随着微短剧行业发展渐趋规范成熟,又有不少知名影视企业和优秀创作者入局,微短剧越来越追求专业化、精品化。而“阅遍千帆”的观众,相比过去追求极致的情绪价值,现在的观剧需求已经升级为从剧中看到自身,找到情感共鸣。
“微短剧已从早期的情绪爽感,进阶到传递治愈与情怀,这是行业真正的‘上桌’。”《家里家外》主创表示。业内人士亦分析,《家里家外》的成功标志着微短剧正从“快餐式消费”迈向“精品化表达”,即将进入“细糠”时代。
《家里家外》的成功也为接下来的影视创作打了样:只要用心、用情,找准题材和内容抓手,无论是以短剧还是长剧为载体,都能够讲好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爆款”固然吸睛,但“精品”更加可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坚持“内容为王”,仍是微短剧创作的制胜关键。
为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结合,激发全社会深度参与网络文艺创新创造的活力,丰富拓展微短剧题材、体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就宣布将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微短剧+”是指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广电总局今年将积极推进“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实现在细分领域,共推出300部左右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质微短剧。
而随着红果等平台加码精品化,微短剧或将在文旅推广、非遗传播等领域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主管部门、平台与创作者的共同探索下,微短剧正以更成熟的姿态,成为大众情感与文化记忆的新载体。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作者】 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