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熬菜暖寒冬
更新于:2025-03-24 11:55:10

本文转自:迪庆日报

张红梅

我们老家红白事上总少不了熬菜,甚至亲朋聚餐,最后压阵的也是熬菜。熬菜软烂入味,老少皆宜,深受大家喜爱。

红白事上熬菜,香、软,味道浓郁。尤其是红事上的熬菜料足,有丸子、粉条、豆腐泡、白豆腐、豆芽,肉更是必不可少的,讲究既有豆腐丸子又有肉丸子。喜宴上人多,熬菜得用大锅,最低标准为八印锅。先炒五花肉,煸出多余的油脂,接着放白菜,白菜塌了,加水。开锅放粉条,再放豆芽,粉条稍软就放丸子、豆腐泡,最后放豆腐。各种食材在锅里翻滚,香气四溢。锅里大汤料足,火力猛,熬的时间长,往往菜还没熟香味飘得老远,吸吸鼻子,口水在嘴里打转。到了吃饭时间,亲朋好友呼啦啦围在一起,男人喝酒,女人孩子吃菜。大锅熬菜一上,纷纷拿起碗抢着盛菜,很多人宁可不吃炒菜也要吃上一碗熬菜,尤其是冬天,一碗熬菜下肚,熨帖着肠胃,立马暖和舒服。

小时候,我娘做的熬菜也不错。刚入冬,菜园里大白菜胖乎乎的,呆萌呆萌地享受着初冬暖阳。娘砍一棵白菜抱回家,剥去外面的老叶喂猪,里面的嫩叶汪着一层水。天擦黑没法干活了,娘就收工准备晚饭。我烧火,娘切菜和面。我家六口人,用的是六印锅。我把灶台里柴禾填得半满,风箱拉得呼呼作响,风鼓着火,火舌舔着锅底,娘用小勺在锅里抡一圈棉籽油,先撒花椒再撒葱花,一勺大酱下去葱酱香味飘出来,接着倒入白菜,翻炒两下就直接放水。家里有豆芽就放豆芽,有干粉就放干粉,实在不凑手,就只是白菜。水开后在锅边贴一圈玉米面饼子。不到半小时,一家人围着桌子,一面吃饼子一面吃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熬菜,在寒冬里格外温暖。

我最想吃的还是婆婆大年初一中午的熬菜。婆婆初一忌口,不能吃荤,初一中午人多,吃熬菜。先用花生油炒了白菜,加水烧开,放提前准备好的粉条、黄花菜、木耳,熬煮一会儿后,再放豆腐丸子、炸豆腐泡、白豆腐。最后出锅前油条切段,投入滚开的锅中,撒青菜段,点香油。婆婆的动作娴熟,丝毫不拖泥带水。锅里豆腐白、黄花黄、青菜绿。黄花菜的清香,混合着油条的油香,冲击着鼻息。木耳的脆嫩,和着粉条软糯让人不忍吞咽。配上豆腐丝、凉拌青菜、凉拌西红柿等素菜,大家吃得很开心,边吃边聊去年的收入,今年的计划。孩子们笑着闹着,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我见过最用心做熬菜的是同事的老公小峰。小峰一直和父母住一起,八十多岁的父亲喜欢吃软烂的食物,最喜欢吃的菜就是熬菜,我见过一次小峰做熬菜,准备食材就用了一个上午。先去菜市场买了五花肉和豆腐,回来泡发粉条、木耳和黄花菜,再把五花肉手工剁馅炸成丸子,豆腐切成骰子块,放入油锅炸到金黄捞出。白菜切大块,五花肉切比硬币略厚的片,起锅烧油,先煸炒五花肉,食材按照顺序放进去,小火慢熬,一个小时出锅,那香味惹得老父亲眉开眼笑,一直说:“今天我要多吃两碗。”

一碗熬菜,无论是菜式单一的简版,还是食材富足的豪华版,都在漫长的寒冬里温暖了我,还有那久违的浓浓亲情,让我反复品味,滋润着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