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为什么贾兰还要去教书这么差的学堂上课?
更新于:2025-03-25 07:13:58

因为没资格上好学校

以唐朝为例,要想到中央官学读书那可不容易。

当时国子监共有六所官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招收的名额非常低,依次为300人、500人、1300人、50人、30人、30人,另外有弘文馆、崇文馆各30人,所有官学再加上一些天文历法的全部人数只有2887人。

要成为这2887分之一,得有背景。

而这个背景,可不是贾兰所拥有的!

国子学的招生条件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儿子或者孙子,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四品京官并且拥有三品勋官或封爵的官员的儿子。太学的条件低一些,但也是从五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和孙子,三品官的曾孙,三品以上勋官有封爵之人的儿子。四门学中有500个名额也是招收官宦子弟,剩下800个名额才会从低级官员和普通老百姓之中招收。弘文馆和崇文馆的招收条件更加苛刻,限定为皇帝、皇后、皇太后的近亲,宰相之子,拥有实封的功臣之子,从一品散官之子等,说白了就京城顶级的权贵子弟才能进去。

贾府现在有实权的是贾政。

贾政是在贾代善死了以后,给皇帝上了本,皇上体恤先臣,才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升了工部员外郎。

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官。从五品以上的官,儿子、孙子才能上太学。而贾政的官职刚好卡在从五品,刚好差了一点点。

贾兰作为贾政的孙子,所以哪怕他外公是国子监祭酒,先不说他这个校长还有没有在干。

就单纯从上学资格来说,这个资格不够。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皇帝在体恤的时候故意这样的,毕竟有机会进中央官学读书,相当于又变相给子孙多给了一重赏赐呀!

从上学的条件来说,贾府这一代几乎等于“普通百姓”,算寒门。

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贾府都特码算寒门了!

但确实是这样的!

不是四世三公这样的家族,通通都是寒门呀。老太太说自己是中等人家,还真不是自谦。

普通百姓到中央官学读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这些寒门子弟只有通过国子监祭酒组织选拔考试,才有资格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要先要有机会在地方官学上学。唐朝时候,全国地方官学学生共有六万余名,但是唐朝人口有四千五百多万。有机会到地方官学上学的人占总人口比例仅有千分之一点三。

这些地方官学的子弟,需要参加州里的长史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才有参加省试的资格,也就是所谓的“生徒”。

每个州参加省试的名额非常低,上州每年3人,中州2人,下州1人。这些人可都是一州之希望啊。

所有参加省试的考生,会跟随各州进贡朝廷的物品一同前往长安,正因为如此,才被称为“乡贡”。临行之前,州里还会给他们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随后他们就跟随贡物一道进京。

贾兰,按照传说中的是科举成功了的。

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乡贡,之后才通过科举,之后才做上了官,完成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这贾兰是唯一没有吃过祖宗红利而出息的人。

客观来说他比贾宝玉牛逼爆炸!

一个从小死了爹的边缘娃娃,在家族覆灭之际,还能考上去,一份天注定,九分靠打拼。

而且贾兰还是在贾环的祸祸下成长起来的,这就更不容易了。

当得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