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李白”“苏轼”轮番轰炸
观众有点审美疲劳了
□刘大山
早上被王羲之骂“没纸写字”,中午被苏轼怼“被贬是我乐意?”,晚上还要被李时珍质问“保温杯泡枸杞加冰美式是什么操作?”……最近,“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系列视频火了。
在AI的帮助下,古人纷纷“复活”,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这种对历史的重构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当同质化的历史人物接连登场,当创作逐渐演变为工业化生产,当深刻的历史命题被压缩成15秒的情绪宣泄,这场游戏似乎已变得无聊并令人厌倦。
AI技术的确打破了历史的严肃性。杜甫不再是课本上“沉郁顿挫”的诗圣,而是会用“emo”“断网”抱怨的“暴躁老哥”;王羲之从“书圣”变成吐槽创作条件的“职场打工人”。这种解构让年轻人在“哈哈一笑”中重温安史之乱、《兰亭集序》。正如网友所言,“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了脑子”。
但问题在于,当“有趣”成为唯一标准,历史的深度正在被消解。尤其是一些创作者为博眼球,编造和歪曲史实,就有可能让公众将“戏说”等同于正史。有学者指出,“年轻人记住了‘安史之乱断网三年’的梗,却忘了‘三吏’‘三别’中的家国情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网络狂欢背后的深层逻辑,是算法精准捕捉到观众的认知舒适区——将历史人物符号化、情绪化,短短一分钟内的冲突转折,是数据模型计算出的流量密码。AI让古人“活”了起来,同时也构建起新的认知牢笼:历史必须被切割成碎片,思想必须包装成爽点,深度必须让位于传播效率。
真正的文化创新不应止步于技术奇观。在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我们需要的不是“灵魂拷问”,而是能叩击时代心弦的文化共鸣。创新是为了让文化“活起来”,而非“乱起来”;AI不应是历史的化妆师,而应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在技术祛魅之后,真正留存下来的,必定是那些既能展现历史厚度,又能映照现实焦虑,既保持文化品格,又具备现代审美的创作。
从“杜甫很忙”到“李白暴躁开麦”,大众对历史的解构从未停止。唯有在创新中守住对历史的敬畏,让技术服务于文化而非消解文化,才能让古人的智慧真正活在当下,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