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习俗里的家族记忆
更新于:2025-04-11 10:06:53

本文转自:汉中日报

镇巴县通州实验学校七(5)班 喻梓妍 指导教师 李龙军

  春山如黛,细雨如织,我站在老宅门前,目睹着爷爷颤颤巍巍地插着柳条,思绪也随着这一抹新绿,飘向了遥远的家族历史。

  老宅之外,爷爷拿着几枝还沾着晶莹晨露的柳条,小心翼翼地插在门楣之上。门角的铜铃被微风轻拨,清脆声响如清泉流淌,惊扰了屋檐下栖息的春燕。它们扑棱着翅膀,发出几声婉转呢喃。乙巳年的清明,空气中弥漫着艾草那独特的苦香,时光仿佛在此刻变得缱绻起来,将前世与今生如同薄纸般叠合在一起,轻轻敲响了记忆的大门。

  在这清明的氛围里,我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向远方,像一只自由的鸟儿,毅然飞向了寒山寺的墙根下。70岁的扎鸢匠李长风正全神贯注地修补着一只民国时期的蝴蝶纸鸢。竹篾间的桑皮纸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德记”的标记。他一边修补,一边喃喃说道:“清明放纸鸢可是放晦气呢,《清嘉录》里还记载着‘筝弦响处灰星落’,即便在如今科技盛行的时代,仍有断了线的纸鹤在空中飞翔。”

  老宅的厨房中,同样弥漫着清明独特的气息。土灶里,火焰欢快地跳跃着,发出噼啪作响的声音。刚蒸好的青团散发着阵阵艾草的味道,热气腾腾地冒出来,与那股青涩交融在一起,化作绕指的轻柔气息。那糯香在房间里缓缓游走,仿佛咬开它,就能尝到春天的第一缕滋味。

  屋檐下,爷爷那佝偻的身影在细雨中显得有些单薄,他那满是老茧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祖祖留下的银针,眼中满是深情与缅怀,仿佛那银针承载着家族岁月的全部重量。爷爷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怀念,对我说:“你祖祖是一名老中医,一生都对银器情有独钟,他用这银针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啊!”那银针在细雨的映衬下闪烁着光芒,如同春日里那温暖人心的暖阳。

  “燕子,来进屋添件衣裳,天冷了。”母亲的呼唤声如同轻柔的风,轻轻将我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我跨过门槛的瞬间,忽然一阵风呼啸而过,掀起了柜帘。柜子上的风铃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一位老者沉重的叹息。我一转头,目光便与柜中的《全唐诗》撞了个满怀。随意翻开一页,“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这几个字赫然纸上,我忽然间明白了这“哭”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我拿起一旁的族谱,看着第一页“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祖训,刹那间领会到了其中深刻的含义。

  我不禁想起去年,爷爷一脸庄重地对我讲:“喻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家族成员分布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喻猛在苍梧太守任期时,秉持清白治理政务,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从不牟取私利。他教导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这便是我们家族的祖训啊。”

  爷爷成长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家族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着祖训。祖祖常将银针的使用技巧耐心传授给爷爷,那些在油灯下倾谈的夜晚,成为爷爷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爷爷一生都以祖训为准则,他时常帮助邻里解决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关心他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族精神。每年清明,他总会颤颤巍巍地拿着几枝沾着晶莹晨露的柳条,插在门楣之上,坚守着家族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

  当暮色像一块黑色的幕布慢慢合拢时,祠堂里的铜鼎升起袅袅香烟,如同一条灵动的蛇缓缓升腾。我把今年新采的明前茶轻轻投入沸水中,看着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恰似初春刚刚睁开的柳眼。

  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里,清明始终伫立在阴阳的交界之处,用青团的糯香连通过去与未来,用插柳的习俗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当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与曲阜孔庙的杏坛同时迎来细雨时,或许我们就会懂得:每一个擦拭墓碑的身影,都是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都在续写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史诗。

  教师点评:文章通过对清明节的描写,展现了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立意深远,体现了对家族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记忆的珍视。结构清晰,从清明节的氛围引入,逐步展开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回忆,最后升华到对家族精神的传承。内容丰富,涵盖了清明节的习俗、家族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清明节的多重意义。

黄鹤楼怀古
黄鹤楼怀古
2025-04-13 10:06:53
古人何以喜灵蛇?
古人何以喜灵蛇?
2025-04-13 10:10:22
品读人文故乡—
品读人文故乡—
2025-04-13 10:47:22
汪曾祺的爱好
汪曾祺的爱好
2025-04-13 1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