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宁晚报
3月22日5时32分,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猛禽谷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高山兀鹫“杨过”与“小龙女”的幼雏“十四毛球”成功破壳。这是这对“明星夫妇”自2017年以来诞下的第七只雏鸟,也是该园今年继“十三毛球”(3月10日出生)后成功繁育的第二只高山兀鹫,标志着我国珍稀猛禽人工繁育技术迈入新阶段。
▶“毛球家族”延续传奇
自2017年国内首只人工繁育高山兀鹫“大毛球”诞生以来,西宁植物园以“毛球家族”为名,按出生顺序为每只幼鸟编号命名。此次破壳的“十四毛球”是该园累计繁育的第14只高山兀鹫,延续了我国人工保育这一物种的里程碑式成就。
其父亲“杨过”(因右翼残疾得名)与母亲“小龙女”是园内繁殖经验最丰富的“功勋夫妇”,曾在2017年诞下国内首只人工繁育高山兀鹫“大毛球”、2021年诞下首例人工辅助破壳雏鸟“五毛球”、2022年诞下首只由亲鸟自主育雏的“六毛球”等,展现了稳定的繁育能力与自然育幼潜力。
▶60天孵化全程守护
据园方记录,“杨过”与“小龙女”于2024年12月27日出现交配行为,今年1月10日开始筑巢,1月22日在猛禽谷假山顶巢穴产下一枚卵。此巢穴曾孵化出“六毛球”与“八毛球”,堪称“福地”。经过60天自然孵化,亲鸟全程未出现弃孵行为,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密切记录破壳过程,确保雏鸟安全。
▶国内唯一技术标杆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的机构,西宁植物园已累计繁育出14只高山兀鹫,为这一青藏高原“清道夫”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关键种群支持。高山兀鹫翼展近3米,是维持高原生态平衡的核心物种,其人工种群的壮大不仅为濒危物种存续提供保障,更通过科普展示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西宁植物园将高山兀鹫人工繁育积累的经验用于秃鹫人工繁育工作中,取得阶段性突破,2025年一枚秃鹫卵已进入孵化阶段,有望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
▶“十四毛球”健康状况良好
破壳后,“十四毛球”的体重达180克,健康状况良好。预计两个月后它将尝试离巢活动,半年内体重增长至约8000克并掌握飞行技能,最终独立生活。(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