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题主咋不去看看书呢?
1.尼罗河的泛滥是埃及农业的根源。
农业是古埃及的基础,所以古埃及的历法也和农业息息相关。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泛滥来区分季节。每年7到10月,尼罗河水位上涨,河水漫过尼罗河两岸的河滩地,而且在河滩的高处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部洼地,尼罗河水位上涨也会把这些洼地灌满,这就是“泛滥季”;11月以后,尼罗河水位逐渐下降,河滩地露出水面,高处洼地的水则存在了里面形成季节湖,河水带来的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泥沙也落到了河滩地上,于是古埃及人开始在河滩地上耕地播种,如果需要灌溉,就把高处洼地季节湖里的水导出到田地中,然后进行田间管理,这个过程持续到第二年2月,这就是“播种季;到了第二年3月,尼罗河水位降到低点,田间的作物逐渐成熟,古埃及人开始收获作物,这个过程持续到6月,这就是”收割季“。
所以如果真在尼罗河上修建堤坝,人为干扰尼罗河水的定期泛滥,古埃及农业也就“嘎”了……
2.从对尼罗河泛滥农业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对水利工程最大的需求,其实不是防洪,而是灌溉,这样就能在尼罗河泛滥的河滩地之外耕种,扩大粮食的面积,所以埃及的水渠技术是最先得到发展的。
据现有史料可知,古埃及早在公元前 3100 年就开始进行了水利灌溉,“蝎王权标头”就传神地描绘了蝎王(前王朝末期希拉康波里之王)在一次灌溉仪式上的活动形象。“在权标头图像上,蝎王手持鹤咀锄开凿渠道,面前有一个‘小人’形象,随员手持篮子,弯着腰,似乎要把挖掘出来的土石装上,另外一名随员手持扫帚站在前一随员的身后,似乎等待最后的清理。在图刻的下栏即蝎王脚下的底层,刻划有几条流动的波纹形象的渠道,在其右侧立有两个人,手持同样的锄头在挖掘或疏通水流。”公元前 2600~2100 年间,因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尼罗河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经组织民众长期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这一时期的埃及金字塔文当中也常出现“水渠”一词。——李怡净,《尼罗河灌溉工程与古埃及的国家治理——兼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与社会形态》
3.但古埃及并不是不需要堤坝,比如在孟菲斯西南,有一个洼地叫法尤姆,其中有一个湖泊叫加龙湖,和尼罗河联通。到了中王国时期,古埃及开始开发这一地区,把加龙湖视为天然的水库,湖岸就成为便于农耕的居住地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控制加龙湖的水位,古埃及人先是人工干预加龙湖与尼罗河的联通,稳定两者连接的水道,,然后修建堤坝控制尼罗河的来水量。经过一定时期的开发,法尤姆出产小麦、大麦、亚麻、葡萄、无花果、蔬菜和豆类,成为古埃及农业生产的“基地”。
4.农业和金字塔(精神生活)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古埃及文明因农业而生,农业的根源就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所以在古埃及的精神世界中,尼罗河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尼罗河神哈比就是古埃及众神之一,每到过古埃及人祈求洪水泛滥即使到来的时候,都会为河神献祭一位少女。(我国也有类似风俗,可惜古埃及没有西门豹)
如何在芸芸众神中分辨出哈比呢?男身女乳者便是。
后来,人们发现,每当尼罗河水要退去的时候,甲虫便会大量繁殖,所以圣甲虫也就成了丰收的象征,又因为古埃及宗教中把尼罗河泛滥和太阳神崇拜关联起来,所以圣甲虫就成了太阳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