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东风本田 S7 刷新吉尼斯纪录?
更新于:2025-03-24 11:51:33

非常有幸,作为亲历者在现场见证了东风本田S7刷新吉尼斯纪录的全过程。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山地,高海拔、崎岖、低温、沙尘,比预期中要更恶劣。一路上崎岖的山地地形,不存在大型运载设备的可能。我们也要在山脚下换乘硬派越野车,大部队化整为零,伴随一路颠簸和越来越稀薄的空气,登上挑战的场地。

作为挑战主角的东风本田S7——一辆纯电动四驱SUV,能到达这里就已经是一件挺令人惊讶的事了,或者说对于出现在这里的任何事物都算是巨大的挑战了。

结果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到了,东风本田S7凭借卓越的表现,达成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刷新了相关吉尼斯纪录。纯电车可以无视空气含氧量的变化,双电机四驱系统也提供稳健的表现,电池系统不仅在低温中经历反复试跑,最终完成了光绘挑战,别忘了它还负担了全程自行往返的任务。

技术底蕴支撑挑战的完成

东风本田S7能够完成如此严苛的挑战,离不开其深厚的技术底蕴支撑。

就拿东风本田S7的车身来说,1500兆帕热成型钢占比25%,980兆帕热成型钢占比50%,让S7的车身扭转刚度达到了40000Nm/deg。通常来说紧凑型车的车身扭转刚度一般在16000-17000N・m/deg,中级车的车身扭转刚度一般在20000N・m/deg以上,中大型车这一数据在30000N・m/deg以上。显而易见,东风本田S7的指标远超自身所在级别的表现。

这种强度的车身下,在车身操控响应、安全性、耐用性上都有显著受益,工程师也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制造一辆「可以开很久的电动车」,需要的就是这种能保证行驶质感的高强度车体;同时,东风本田S7能在崎岖的山地地形中跟随硬派越野车行驶,也正是得益于这种跨级别的车身强度。

在电池方面,90kWh的容量不小,但也不是同级别中最大的。但东风本田S7的电池包采用了最先进的1.2万吨一体压铸的全铝外壳,充电功率也没有一位追求行业最快,而是在电池耐用性和充电速度之间取了一个平衡点。在卷快充、卷容量的时代,东风本田S7首先考虑的还是安全、稳定与耐用。

动力就更不用多说了,新能源时代最容易获取的就是动力。相比前电机150kW、后电机200kW的双电机四驱的动力参数,我认为在东风本田S7上首次在电车中实现 50:50 前后配重比,以及搭载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更值得关注。在电动车产品上依然有DNA中均衡的动态平衡,这点也能看到老牌汽车厂商骨子里的传承。

依然是东风本田品质

在消费者心中,东风本田以往就以可靠、耐用著称。而此次东风本田S7在极端环境下的出色表现,更是将品牌的这种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这还是一辆纯电动汽车,这本不应该是属于它的使用场景。

在东风本田的逻辑中,就是要向外界展示电动车不常出现的使用场景,不仅展示了车辆在极限环境中的性能,也展示电动车可以触达的更宽泛的使用场景,消费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辆汽车,一个挑战事件,更是一个突破电动车固有形象,突破电动车工况的舒适区,这无疑也强调了东风本田产品经久耐用的特点,让消费者对其纯电产品的可靠性更有信心。

挑战过程大于结果

现在汽车营销都要去做一些有噱头的事情,在传统的汽车技术传播路径中,往往是通过实验室参数、技术讲解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优势。刷个圈速,拉个天价豪车过来摩擦一下啊,直观的数据或者立竿见影的对比,确实从视觉上和传播上更容易传达产品的卖点。

东风本田S7挑战在慕士塔格峰严苛环境下光绘的吉尼斯纪录,显然更含蓄。

举个例子:

举办一场运动会,长跑、短跑、举重、投掷,都是单项的直接比拼,最终的落点是谁拿了第一;

一次登山旅行,跟运动会形式完全不同,但是对参与者的心肺、肌肉、力量、耐力都要考验,登山的过程远比站在山顶上的结果重要。

东风本田S7作为光绘艺术家的画笔,在高原完成吉尼斯纪录,是一个结果,并不是挑战行动的全部。让各位亲历者、消费者,见证东风本田S7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表现,可以消解了用户对电动车使用场景的焦虑,能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稳定发挥的电动车,在日常用车场景中,必然也能轻松应对。

况且,汽车与艺术,一个是人类最伟大工业发明,一个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具象体现,其二者在高原上留下的影像和画面,将看不见的时间与不能量化的光定格在一起,本身也十分震撼了。

写在最后

东风本田S7这次成功刷新吉尼斯纪录,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技术和造车理念。高效电池管理系统、稳定的电池性能、强大的动力储备、高刚性的安全车身,最终目的都是拓宽电车的实用场景。

行业内卷是比A快,比B省,比C便宜的「刺刀见红」竞争逻辑。东风本田最新的这款电动汽车作品,能看出品牌依然坚守出色可靠性和卓越性能,在这种逻辑下打造出的产品,是作为「车」为消费者带来优质体验,而挑战与纪录只是好产品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