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拍下百年前盛景,如今这些建筑已成绝版!
更新于:2025-04-06 10:01:17

1902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踏上了北京的土地。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都,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壮丽的建筑风貌震撼了他。彼时的北京城,仍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座宏伟都城,城墙高耸,宫殿森严,街巷间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柏石曼被这些巍峨的建筑深深吸引,于是拿起相机,开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录之旅。

在那个没有现代摄影技术的年代,他用胶片记录下北京的宫殿、寺庙、胡同、牌坊,以及普通市井生活的点滴。这些照片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建筑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尤其是一些后来因城市发展而被拆除的建筑,如今只能通过他的影像一窥当年的风貌。

让我们顺着他的镜头,回到那个年代,看看百年前的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

北京城的南大门大清门曾是明清两代皇城的象征,它位于天安门的正南方,依照南京故宫的洪武门修建。平日里,大清门的大门紧闭,只有皇帝、皇后仪仗出入时才会开启。站在这座大门下,抬头望去,朱红色的城门映衬着金色的琉璃瓦,尽显皇家气派。然而,1958年,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古建筑被拆除,如今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中。

同样令人叹息的是雍和宫,这座寺庙不仅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更曾经是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乾隆皇帝也出生在这里。因此,这里成为“一府出两皇”的象征,建筑规格极高,红墙黄瓦,气势恢宏,与紫禁城相差无几。走进雍和宫,柏石曼的相机定格了殿宇的庄严与静谧,那些飞檐斗拱、镶嵌着精美彩绘的梁柱,仿佛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除了宏伟的皇家建筑,柏石曼的镜头也记录下了市井生活的另一面。老北京的胡同里,人力车夫忙碌穿梭,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吆喝,孩子们赤脚在胡同里追逐打闹。晨曦初露时,炊烟袅袅升起,街角的小吃摊早已热闹起来,豆汁、焦圈、驴打滚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些寻常百姓的日常,勾勒出一幅幅温暖而真实的生活画卷。

百年前的北京,城墙高耸,护城河蜿蜒,九门森严,外城与内城泾渭分明。而如今,北京早已蜕变为现代化国际都市,高楼林立,地铁纵横。然而,这座城市的灵魂仍然深藏在那些老胡同、四合院、古庙宇之中。柏石曼留下的影像,不仅让我们得以回望过去,更提醒着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近年来,许多古建筑因城市化进程被拆除,或因年久失修而濒临损毁。尽管国家和民间组织都在努力修复和保护,但如何在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或许,我们应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多一些敬畏与耐心,让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得以延续,让未来的北京,既能触摸到科技的脉搏,也能聆听历史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