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城墙可不是随便垒几块砖头那么简单。数据摆在这儿:北京古城墙周长大约24公里,墙基宽24米,高12到14米,妥妥的庞然大物。元代起了个头,明代把它修得像铁桶一般。站在城墙脚下抬头看,脖子都能仰酸了。那厚实的墙体,像是能挡住千军万马,城楼上站几个兵,威风凛凛,仿佛下一秒就要喊“来者何人”。可你再看看老照片,城墙边上那些低矮的民房,简直像小朋友站在大人身边,显得城墙更高大、更气派了。
说起城墙的用途,那真是门道多。朝阳门那儿,粮车吱吱呀呀地过,因为南方的粮食得靠大运河和通惠河运过来,城门就是个大咽喉,咽下全国的粮食,喂饱了京城。安定门呢,坐北朝南,是内城北边的大门,气势不输给任何一座城楼。永定门西侧,城墙边上还有预警楼,站岗的士兵瞪大眼睛,盯着远处,生怕漏掉一点风吹草动。城墙不光是防御工事,更是北京的命脉,串起了经济、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这么一座壮观的城墙,咋就保不住呢?1927年,东直门箭楼因为年久失修,第一个倒下了。那会儿,城墙已经开始显出疲态,修修补补跟不上岁月的磋磨。到了后来,郭沫若站出来说,这城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带着旧时代的味儿,得拆了建新城。他的想法很简单:新时代得有新模样,老城墙挡了现代化的路。可梁思成不这么看,他觉得这城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拆了就等于把北京的根给刨了。据说,城墙被拆的时候,梁思成站在现场,眼泪止不住地流,像是看着亲人离世。
老照片里,城墙的模样让人既震撼又心酸。那些黑白照片,后来修了色,城墙的砖石、城楼的飞檐,像是从历史里走出来,鲜活得能闻到土腥味。白塔寺、阜成门、复兴门豁口,照片里这些地标和城墙站在一起,勾勒出老北京的轮廓。可惜,照片定格的辉煌,现实里却一点点崩塌。有人说,如果当年能把城墙完整留下来,北京城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世界级的宝贝,哪轮得到今天我们在这儿叹气?
如今,北京城还在飞速往前跑,高楼大厦盖了一片又一片。可每次路过二环,路边的老城门遗址,总让人心里一紧。那儿曾经是城墙站过的地方,现在却只剩几块碑,几行字。安定门、永定门、朝阳门,名字还在,可城墙的雄姿,早就成了老照片里的传说。有人说,城墙拆了,北京轻了点历史的分量。你觉得呢?如果城墙还在,今天的北京,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