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一段自己的故事吧!
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尝试自学量子力学,打开曾谨言的书,立马就不会了:常微分方程、特殊函数都不明白,看着书里的数学计算完全不知道咋回事!书里写的什么哈密顿量、什么规范我也不懂。只好放下量子力学,照着物理系培养方案,从周衍柏的《理论力学》读起,郭硕鸿的《电动力学》、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全都读了一遍,还跑去旁听一学期工科专业概率论重修班(重修班在晚上,我没课可以去;白天全让各种课占满了)。这样到了大三,正好是学习量子力学的年级,也就能看明白曾谨言的书了。当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动机书里没有,我自己也没想过,就想着学明白量子力学,就可以理解更广大的天地了,无论如何一定是躲不过去的,必须学。正好当时自习室里有一位考研大哥,曾谨言两卷本都翻烂了。趁他去厕所,偷看了一下他的书,书里习题每一道都做过,用笔写了很多字,有心得有求解过程。我想,这也许就是学习物理学的必经之路吧!
到了研究生院,李俊老师讲《高等量子力学》,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买来J. J. Sakurai的《摩登量子力学》之后,感觉又发现了新的世界,而且跟以前学的量子力学很不一样!当然,虽然概念较为新奇,但有一些基本的结论是没有的,如:
\langle \vec{x} \vert \vec{p}\rangle = \frac{1}{(2\pi \hbar)^{3/2}}\exp{\left\{i\vec{p}\cdot \vec{x}/\hbar\right\}}
等等,还得要时不时翻看曾谨言。但当时又发现了张永德《高等量子力学》、喀兴林《高等量子力学》、Claude Cohen-Tannoudji、Laloe、Diu的大厚本量子力学等书,还有Mahan的《Quantum Many Body Theory》,越学越有趣味。这些都是通过各位老师如李俊、任中洲、王强华等课堂上告知,还有小百合BBS网友交流了解到的。但通过回顾,也对量子力学的入门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的同事也是如此,他从北大毕业去瑞典Lund大学,回国后也颇为关注量子力学教育,采用David Griffiths的书作为教材。但受限于课时和研究趣味(他是粒子物理的)只讲授了一个子集,但讲义写的非常清晰流畅,学过的同学都说好。另一位接手的同事也是跟随大师学过相关知识的理论凝聚态学家,这样讲授给学生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学的更清楚了。所以现在的信息更全面、学者之间的联系更加活跃,肯定能使教材的内容及时地反映学生们的困惑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