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辛模型,今年正好是它诞生的 100 周年。
虽然严格来说伊辛模型是一个物理模型,但问题毕竟打了「物理学」的 tag。
水的相变是我们最熟悉的物理现象之一:在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从零下升高到 0℃ 时,冰会熔化成水;当温度继续升高至 100℃ 时,水便汽化成水蒸气。这些现象都是物理学里的相变(phase transition)过程,对于相变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例如磁性材料的铁磁-顺磁相变、超导体在低温下的超导转变等。
相变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平均场 -> 统计物理 -> 重整化群。而近十几年来,超越朗道相变范式的量子相(例如拓扑序、对称保护拓扑序等)也打开了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研究的新窗口,对于这些新奇物态之间的相变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例如 anyon condensation。
而伊辛模型(Ising model)就是一个用来研究相变问题最简单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模型。
1920 年,德国物理学家楞次(Lenz,你或许听说过拉普拉斯-隆格-楞次矢量)提出了一个模型,用以描述磁性材料的行为,让他的学生伊辛研究,随着温度的变化,这一模型是否存在相变现象。伊辛模型描述了一组位于格点上的自旋,每个自旋取值为 +1 或 -1 ,它们之间通过最近邻相互作用进行耦合,系统的哈密顿量是:
H = -J \sum_{\langle i,j \rangle} s_i s_j - h \sum_{i}s_i,\\其中 h 代表外加磁场。
伊辛在他一篇 1925 年的论文中得到了一维伊辛模型的严格解,结果表明在一维情况下不存在相变。因此,伊辛武断地认为在二维情况下,这一模型也不会发生改变,并放弃了进一步研究。此后 10 余年,伊辛模型几乎无人问津。
1936 年派尔斯(Peierls)证明了二维伊辛模型确实有相变,伊辛的推测是错误的。1944 年,昂萨格(Onsager)严格求解了在没有磁场的情况下方格子的二维伊辛模型。在有磁场的情况下二维伊辛模型没有严格解存在,1949 年昂萨格首先猜到了自发磁化,1952 年杨振宁推导出了自发磁化的确切表达式,证实了昂萨格的猜测。接下来,很多人开始寻找三维伊辛模型的严格解,但至今都没有成功,目前的工作大多是数值上的进展。
关于伊辛模型的严格求解,现在已经写入了《量子统计物理》的教科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翻阅,这里就不抄书了。
如果仅仅是一个模型被求解,这或许并不稀奇。但伊辛模型的影响早已超越了磁性系统,它的足迹可以说遍布现代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