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看法,答案应该就在结合裴注的《三国志》五子良将传中。
这里有两个部分很反常:其一是曹丕对于禁的处罚,其二则是曹丕对朱灵的封赏。
三国志 卷17: 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三国志 卷17裴注引《魏书》曰: “昔荀林父败绩於邲,孟明丧师於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後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三国志 卷17裴注引《魏略》曰: 文帝即位,封灵鄃侯,增其戸邑。诏曰:‘将军佐命先帝,典兵历年,威过方邵,功逾绛灌。图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内,元功之将,社稷之臣,皆朕所与同福共庆,传之无穷者也。今封隃侯。富贵不归故鄕,如夜行衣绣。若平常所志,原勿难言。’灵谢曰:‘高唐,宿所原。’於是更封高唐侯,薨,谥曰威侯。”
于禁这里,如果真的只是曹操对他有怨念,曹丕是不至于如此对待他的(明面上官复原职,私下里隐诛)。
毕竟水淹七军后投降关羽的魏将可远不止一个于禁,光被《晋书》和《裴注》点名“表扬”了的,就至少还有以下高官:
1) 浩周 - 曾任职徐州刺史,兵败时是于禁护军。
三国志 卷47裴注引《魏略》曰: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权袭羽,幷得周,甚礼之。
2) 东里衮 - 曾任职南阳郡太守,兵败时是于禁军司马。
三国志 卷47裴注引《魏略》曰: 初东里衮为于禁军司马,前与周俱没,又俱还到,有诏皆见之。帝问周等,周以为权必臣服,而东里衮谓其不可必服。
3) 胡修 - 兵败时任职荆州刺史,主动投降关羽。
4) 傅方 - 兵败时任职南乡太守,主动投降关羽。
晋书 卷1: 帝又言荆州刺史胡脩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脩、方果降羽。
这还没算想投降,但被庞德杀了的董超董衡呢。
三国志 卷18: 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
另外要知道,所有上述记载都是因为这老几位还有别的故事(东里衮和浩周是关系到孙权套路曹丕,胡修和傅方是为了显示司马懿有先见之明),不得不提。至于其他人,《三国志》是直接用一句“诸将”就把大家全隐掉了。
三国志 卷17: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可见在当时,没投降的庞德才是异类。
所以其实曹丕最初对于禁等人的待遇才是合理的,就是把失利归因于天灾,然后官复原职,既往不咎。
三国志 卷17裴注引《魏书》载制曰:“昔荀林父败绩於邲,孟明丧师於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後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更何况曹丕也并未冷落同样失节的浩周和东里衮(直到后来因为在孙权称臣上被忽悠惨了才不用浩周)。
三国志 卷47裴注引《魏略》曰: 帝既信权甘言,且谓周为得其真,而权但华伪,竟无遣子意。自是之后,帝既彰权罪,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
只单纯针对了于禁而已。
再说朱灵,你如果只读《三国志》,哪怕读个一百遍,也看不出来他哪里配得上“威过方邵,功逾绛灌。图籍所美,何以加焉?”的称赞。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朱灵站队了曹丕,是曹丕的人。
那就巧了,于禁最有名的事迹之一,就是听曹操指示夺了朱灵的兵权。
三国志 卷17: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另外219年时,还有曹操欲派曹植援助曹仁的记载。
三国志 卷19: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此事在水淹七军之前还是之后,没有定论。个人看法是在之前(因为水淹七军之后局势已经很危急,曹操都准备自己去了),如此则曹操的原计划应为于禁和曹植一起援助曹仁,由于禁来辅佐曹植。
无论如何,在曹丕眼中,于禁是站在自己对立面的。
而曹丕这个人,和法正有点儿像,就是恩怨分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正如朱灵对他有恩(结合史料,大概率和平程昂乱有关),得到了厚赏一样;于禁得罪过他,就被他蔑视到杀人诛心了。
这就是同一件事儿的两面而已。
PS: 当然,于禁人缘不好和人设崩坏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至少曹丕收拾他的时候大家都是看笑话,应该没有人替他说情。
三国志 卷17: 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三国志 卷17: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同样都是曹丕恨的人,鲍勋和杨俊这方面就比于禁强。
三国志 卷12: 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脩,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馀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三国志 卷23: 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但看看鲍杨二人的结局,也应该可以发现:对于非宗室来说,只要曹丕真的想搞死你,再多人求情也没卵用。
所以于禁最大的问题,还是得罪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