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开封之后,朱橚便开始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准备用实际行动解决河南黄泛区的灾荒。当时的粮食年产量不足,所以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往往会来到山上自行采食野果野菜。
当时的人们对野生植物缺乏了解,所以经常会出现误食中毒的现象,每年都有人因野菜中毒致病,甚至毒发身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橚立即开始研究野菜。朱橚带着府上的幕僚,沿着封地的边界寻访“山野平地”的“野老田夫”,向他们询问植物学知识并采集野菜的样本。
经过朱橚的研究,王府总共筛选出四百多种食之无害的野菜和野果。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可食用野菜的生长特性,朱橚还在自己的王府中开辟了一块菜园,将寻访所得的植物栽种到菜地里,每天对这些野生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
倘若朱橚活在当代,那么,他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
朱橚之所以与这些野菜较真,可不是为了将它们当成观赏植物。朱橚不遗余力地种植野菜,就是为了长时间地研究野菜的毒理,防止百姓在长期服用野菜时中毒。为了分辨某种野菜是否含有毒性,口感如何,每当野菜成熟时朱橚都要亲自尝一尝,随后才会推广给当地的老百姓。
朱橚研究的414种野菜野果,每一种他都亲自尝试过。为了教会老百姓辨识这些救命的野菜,朱橚将每一种植物的叶片、花朵、果实、枝干都画成图,每张图的背后还详细记载了植物的学名、生长环境、毒性、味道以及烹饪方法。朱橚的这本《救荒本草》,成了河南人民的福音,当荒年降临时,老百姓可通过朱橚的研究获知哪一种野菜可以吃,哪一种不能食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这本《救荒本草》中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植物。其中的许多植物,都是被现代人当成观赏性植物的品种。若非朱橚编撰了这部《救荒本草》,恐怕时至今日还没有人知道石竹花、萱草这些植物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当然,类似的植物志书古已有之,朱橚的《救荒本草》并非本草类书籍的开山鼻祖。
我国远古时期便有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后人假借神农之名创作了《神农百草经》。唐朝时期,又有时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北宋时期,唐慎微与苏颂分别写就《证类本草》与《本草图经》。相比于朱橚的《救荒本草》,这些本草类书籍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不过,从功能上来看,上述本草类书籍均是医书,并非救荒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