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青岛,春风拂面,阳光洒在操场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家长的期待。4月11日,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素质教育成果展。这一天,校园里没有枯燥的课本,也没有严肃的讲台,取而代之的是五彩斑斓的创意、热火朝天的展示,还有孩子们眼里闪着的光。活动现场,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脑洞,搭起了一座座连接知识与梦想的桥梁,家长们看得目不转睛,掌声一阵接一阵。
操场上,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率先“出场”。五到七年级的学生们舞起《龙行龘龘》,龙身翻腾,节奏铿锵,配合得天衣无缝。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家长们举着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这条龙不仅舞出了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也点燃了全场的热情。谁能想到,这群平日里埋头书本的少年,到了舞台上竟能如此生龙活虎?这一幕,像是给每个围观的家长心里种下了一颗骄傲的小种子。
走进教学楼,展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语文区摆出了“诗画长廊”,孩子们用黏土捏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奇思妙想。有一只小蝌蚪,愣是被捏成了背着小书包的模样,旁边还配了句诗:“妈妈在哪里,我要去找你!”家长们一边笑一边夸:“这脑洞,比动画片还精彩!”数学区则像个“思维游乐场”,数独对决、概率游戏、图形拼图,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个小男孩,盯着数独盘皱紧眉头,嘴里嘀咕:“差一点就解开了!”十分钟后,他举起手喊:“成了!”那模样,活像个破解了宇宙密码的小英雄。
科学展区更是成了全场焦点。四驱赛车嗖嗖地跑,螺旋桨飞机摇摇晃晃地飞,风力小船在水面上稳稳前行。有一组学生展示了个只有160克的航模,轻轻一按开关,模型就稳稳升空,围观的家长忍不住惊叹:“这玩意儿,比我家遥控车还灵!”有个小女孩站在一旁,认真地给家长讲解空气动力学原理,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小科学家。旁边的物理展区也不甘示弱,光路实验折射出七彩光芒,孩子们用镜子摆出各种图案,像是在跟光线玩捉迷藏。
历史展区则带着大家穿越时空。敦煌飞天的绸带轻轻飘动,三彩马背上仿佛还站着古代的使者。地理区里,日晷的影子在刻度盘上缓缓移动,几个学生围着讨论:“这要是放在古代,咱也能当个天文学家!”美术与数学的跨学科项目也让人眼前一亮,孩子们用公式画出复杂的几何图案,线条流畅得像在纸上跳舞。这些作品,哪是一件简单的作业?分明是孩子们用好奇心和动手能力,串起的一串串知识珍珠。
活动当天,学生和家长代表也站上台,分享了他们的感受。五年级二班的高誉珊的妈妈,声音里带着点哽咽:“孩子以前觉得学习就是背书,现在她会自己去找答案,学着怎么思考。这变化,比考高分还让我高兴。”另一个学生代表,五年级的胡馨元,站在台上脆生生地说:“我们今天展示的,不是作业,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样子!”这话一出,台下掌声雷动。谁说孩子不懂事?他们心里那份对创造和合作的热爱,比大人还纯粹。
这场成果展已经办到第四年,每年的主题都不重样。学校的数据显示,今年参与展示的学生超过800人,展品数量比去年多了三成,涵盖了从科学实验到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校长袁秀菊在现场说得动情:“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脚印。”她提到,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不只是会考试,更要有健康的身心、开阔的视野,还有那份对学习的真心喜欢。
家长们也对这种教育方式赞不绝口。一位爸爸笑着说:“我家孩子以前一说做手工就头大,今天看他摆弄风力船,眼睛都亮了!”另一位妈妈则感叹:“这活动让我想起小时候玩泥巴的日子,孩子现在玩得比我们当年还高级。”这些话,听着简单,却道出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欣慰。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习里找到乐趣,在探索中找到方向?
活动持续了一整天,从清晨到黄昏,校园里始终热闹非凡。孩子们忙着展示,家长们忙着拍照,老师们则在一旁默默引导,偶尔露出欣慰的笑。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一个男孩的四驱赛车跑偏了轨道,他急得满头大汗,旁边的同学却拍拍他肩膀:“没事,咱们再调调!”没过多久,赛车又跑得飞快。那一刻,操场上不仅是赛车的轰鸣,还有孩子们彼此鼓励的温暖。
到了傍晚,夕阳把操场染成金色,活动渐渐接近尾声。孩子们收拾好展品,三三两两地跟家长回家,嘴里还在讨论着今天的趣事。有一对父子走过操场,爸爸问:“今天最喜欢啥?”男孩想了想,咧嘴一笑:“那个航模!我想以后也做一个!”这话轻飘飘的,却让人觉得,未来的某一天,这孩子说不定真能造出点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这场活动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复杂的仪式,却用最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教育的魅力。它让人思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那份探索世界的快乐?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至少在这一天,孩子们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