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室,空气里满是新鲜木材的味道。专业讲师站在讲台前,笑容和蔼,像个邻家大叔。他先不急着讲那些复杂的木工技巧,而是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他拿起一条围裙,慢条斯理地示范怎么系,边系边说:“这可不是随便穿的,系好了才能保护衣服不被木屑弄脏。”接着,他又拿起一副护目镜,举得高高的:“这家伙,关键时刻能保护你的眼睛,比超级英雄的披风还管用!”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笑声在教室里回荡。他还拿出一双防割手套,语气严肃了点:“别小看这手套,干活时它就是你的好帮手,安全第一。”这些小细节,听起来不起眼,却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
工具展示环节,简直像一场小型展览。锯子、锤子、凿子、刨子……每件工具都被讲师拿在手里,细细讲解它们的用途。他没用那些枯燥的术语,而是用大白话说:“这锯子,牙齿锋利得很,像条小鲨鱼,轻轻一拉,就能把木头切得服服帖帖。”孩子们听得入迷,有几个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试试。讲师笑着摆摆手:“别急,待会儿你们都能上手。”他还特意提醒大家,工具虽好,可得小心用,别让它们“调皮”伤了手。安全叮嘱虽多,却一点不显得啰嗦,反而像在跟朋友唠嗑,亲切得很。
动手环节才是这场活动的高光时刻。孩子们分成小组,有的要做小凳子,有的要拼木块。桌子上摆满了工具和材料,孩子们围在一起,像一群小工匠,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拿锯子小心翼翼地切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有的握着锤子敲钉子,敲歪了还得重新来过,嘴里念叨着:“这钉子咋这么倔!”有个小女孩特别认真,她要做个小凳子送给奶奶,量尺寸时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差了半毫米。讲师在旁边走来走去,时而指导两句,时而竖个大拇指:“不错,有模有样!”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专注和欢乐。
这场木工坊活动,其实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几招手艺那么简单。拿数据来说,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像这样的实践课程能提升学生30%以上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别提那些无形的东西——团队合作、耐心、坚持。孩子们在锯木头、钉钉子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了什么叫“慢工出细活”。有个男孩一开始锯得歪七扭八,急得脸都红了,讲师拍拍他的肩膀:“没事儿,熟能生巧,哪有第一次就完美的?”男孩咬咬牙,又埋头干起来,最后愣是把一块木头锯得平平整整。那一刻,他的笑容比阳光还亮。
活动进行到一半,教室里已经堆满了孩子们的小作品。有的凳子腿长短不一,走路有点“瘸”;有的木块拼得歪歪扭扭,像个抽象画。讲师却从不挑刺,反而挨个夸:“这凳子,往上一坐,稳当得很!”“这木块拼得有创意,谁说非得整整齐齐才好看?”孩子们被夸得乐开了花,干劲更足了。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你很难不感叹:这帮小家伙,平时调皮捣蛋,可一旦认真起来,真是啥都能干成。
这场木工坊活动,表面上看是教孩子们做手工,可实际上,它种下了一颗颗关于创造和坚持的种子。这些孩子,或许将来不一定会成为木匠,但他们学会了用双手去改变点什么。这种能力,谁能说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至于接下来,学校还在筹划更多的活动。听说下次可能是陶艺课,也可能是机器人编程。具体的计划还没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被点燃了。他们会带着今天的收获,继续在成长的路上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