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确切证据显示三国时期东吴到达过台湾?
更新于:2025-04-12 11:12:51

目前东吴到达过台湾这件事主要依赖于文献记载,如果说“确凿证据”指的是考古发现,也能找到相关线索,这点放在后边说。

先看史料记载:

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三国志·卷四十七》

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带着甲士万人去探索夷州及传说中的亶洲(秦始皇求仙药的地方)。

夷州现在公认就是台湾,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亶洲有说是海南,有说是日本,还有说是印尼的,我个人倾向于是日本。

卫温和诸葛直坐船出发后,没能找到亶洲,但是去到了夷州,最终带着夷州本地数千人返回。

问题来了,卫温和诸葛直出海遭遇了什么?

《全琮传》有记载: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三国志·卷六十五》

孙权曾就出兵围攻珠崖和夷州的事情咨询过全琮,全琮给出的建议是:这地方“隔绝障海,水土气毒”,咱们的士兵去肯定会染上疾疫,用这些士兵的生命去换取万分之一的小利,实在不值。

孙权不听,出兵一年后败归,兵卒生病染疫死去者十之八九。

同样的,这件事陆逊也劝谏过孙权: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谘逊,逊上疏曰:“……臣反复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三国志·卷五十八》

陆逊的说法和全琮差不多,都是“必致疾疫”,得不偿失。

全琮和陆逊的劝谏可以作为卫温和诸葛直这次出海行动的印证。

此外,同时期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当时夷州的风土人情,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之中:

《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

《太平御览·四夷部一·东夷一》

原文很长就不贴完了,感兴趣的自己检索,《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夷州(台湾)的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文化习俗等方面,是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

沈莹之所以能得知这些信息,肯定与卫温和诸葛直那次出海行动有关,毕竟他们带回了数千夷州人

最后来说说考古发现。据林惠祥所编著《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1930年)附录的《中国古书所载台湾及其番族之沿革略考》记载:

且近時日本人曾在台北發見指掌型之古礴,推其時代即屬於三國,故夷洲之為台湾絶無疑疑義。

说日据台湾时期日本人在台北发现过指掌型的古砖,经考证确认其属三国时代

吴壮达在《台湾的开发》中也提到了:

再次,从近代在北台灣地方考古学上所提供的材料来説,也可能有助於証明二三O年之役的对象是北台灣这一点。例如日佔时期在台海的北部台發現指掌型古磚,据推断应属三国时代的产物。关於这种古磚的發现,与其説是由於当时台灣与大陆之間进行經济交换的結果,毋宁説是这次远征所遗留的物証。

吴壮达教授直接将指掌型的古砖和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的这次远征联系起来。

只不过关于这块指掌型的古砖并未查到其它信息(被日本人带走了?还是遗失了?),有知情者还请评论区补充。

综上,东吴到达过台湾这件事并无争议,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已经是实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