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旅行,不少人都习惯性地关注吃喝玩乐,却常常忽略了身边的文化瑰宝。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去了北京的一个古老村落——琉璃渠村,本想着只是随便逛逛,没想到,这趟旅程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
以前,我对琉璃的理解仅限于家里那几个蒙尘的琉璃摆件,从未深究过它的来历。直到这次踏进琉璃渠村,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传统技艺知之甚少。而这里,竟然是北京最早烧造官式琉璃的地方,烧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堪称北京建筑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很多我们熟悉的北京地标性建筑,比如故宫的黄琉璃瓦、天坛的蓝琉璃瓦,竟然都可能出自这个村子。
走进琉璃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龙凤壁,它矗立在村口,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原本的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如今已经变身为琉璃创意园,既保留了老手艺的精髓,又赋予了它现代化的新生命。很多人甚至称它为京城的“景德镇”,可见其在琉璃艺术中的地位之重。
走进展厅,墙上的介绍让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琉璃的渊源。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它随着丝绸之路一路东传,最终在中国扎根,并与五行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我才真正明白,琉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材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标记。
让我惊讶的是,在古代,烧造琉璃竟然有一套严格的“工匠承诺制度”。每一件官式琉璃制品上,都会刻上匠人的名字,包括窑户、烧窑匠、配色匠等,就像是古代的“品牌标志”,确保质量可追溯。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工匠精神真是无可比拟。
在展馆里,我还了解到,五行五色的标识系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这一系统不仅用于建筑,也与农业息息相关,比如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就离不开五行概念。古人用木、金、火、水、土标识东南西北中,又用青、白、红、黑、黄来对应方位,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可以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搭配,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
在琉璃创意园的一角,保存着一座完整的隧道窑,它曾是老匠人烧制琉璃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了展厅,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琉璃制品的诞生过程。我站在窑前,看着那些被烈焰淬炼的作品,不禁想象着昔日的工匠们在高温炙烤下精雕细琢的场景。
展厅旁边是一家咖啡馆,吧台上竟然也用了琉璃元素,颇具巧思。在这里,我偶然听到了一件趣事:如果家里有老琉璃制品,可以带来这里进行鉴定和寄卖。这让我立刻想起了家里那个被冷落多年的琉璃摆件,或许它背后也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走出展馆,沿着小路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排由老窑改造而成的书吧,古色古香的氛围让人忍不住驻足。正当我以为琉璃手艺已经没落时,又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园区里仍然保留了一口老窑,偶尔会请老师傅进行传统烧造技艺展示,只可惜这次没有赶上。
这趟琉璃渠之行,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总说要文化自信,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建立的,而是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历史,理解那些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智慧。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老手艺,其实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积淀。就像这片琉璃,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的光彩始终不会褪去。
回家后,我翻出了那个蒙尘已久的琉璃摆件,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放在了客厅的显眼位置。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而是应该被珍视、被传承。这趟旅程让我明白,所谓的“没文化”,并不是指没有书本知识,而是对身边的文化视而不见。而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去触摸、去感受那些文化的温度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