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关厢旧梦难回,右安门外已成车水马龙,昔日市井繁华终成回忆
更新于:2025-04-06 00:57:34

说起北京的历史风貌,很多老北京人都会想起那些曾经繁华的关厢地区。关厢,顾名思义,就是紧挨着城门的地带,这些地方曾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热闹之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城墙、城门相继被拆除,关厢也逐渐消失,留下的仅仅是一些地名,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在北京的历史版图上,每座城门外都有对应的关厢,比如德胜门外关厢、西直门外关厢、阜成门外关厢、朝阳门外关厢、永定门外关厢等。曾几何时,这些地方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们推着独轮车运货,小商贩吆喝着叫卖,骑着三轮车送货的师傅穿梭在人群中,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画卷。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城墙陆续被拆,城门也不复存在,连带着城门外的关厢格局也消失了。如今,虽然德外关厢、广外关厢、左外关厢这些地名仍然保留,但曾经那些鳞次栉比的商铺、低矮的民房早已被宽阔的道路和高楼大厦取代,关厢的原貌只能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回忆里。

在所有的关厢中,右安门外关厢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右安门,曾是北京外城七门之一,位于南城墙的最西端。虽然它的名气比不上前门、东直门、西直门这些耳熟能详的城门,但它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印记。

右安门的城楼、箭楼、瓮城曾是这片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城楼雄伟壮观,瓮城半圆形环绕,箭楼上的箭窗设计精巧。然而,1956年,右安门的箭楼和瓮城被拆除;1958年,城楼也被拆掉。从此,右安门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只剩下了普通的街道和居民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右安门一带显得有些冷清,不如其他关厢那么繁华。但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这里逐渐热闹了起来。尤其是右安门桥头儿,那是一个让老北京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这座桥并不宽敞,桥面是木板铺就的,走在上面,总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甚至还能透过木板缝隙看到桥下护城河的流水。

那时候,右安门内大街的路面还是柏油铺成的单向双车道,街道两旁是四层红砖楼,带着典型的老北京建筑风格。可一到桥头,路面突然变窄,因为两旁的店铺伸出了一截,像是伸手向街道要空间。这些店铺里有卖绒线的,有卖肉的,还有卖小百货的,虽不成规模,但也算是街坊们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右安门桥头的空场,就是五路和十九路公交车的场站。这两趟车都是当时北京城的重要线路,五路车能直达德胜门,途经前门、鼓楼等地,而十九路车则可以通往北京动物园,路过广安门、阜成门外。由于这里是终点站,公交车不能久停,刚进站不久就要发车,乘客们总是急匆匆地上下车,场面十分热闹。

再往南走,右安门外的街道变得更加狭窄,两侧的民房紧挨着道路,几乎是贴着马路边建的。在那个年代,右安门外道路没有大规模拆迁改造,只是将原来的土路铺上了沥青,因此这里的关厢格局一直保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在这里,还有一条特别的公交线路——三五一路。这趟车不同于普通公交,而是属于郊区线路,起点站就在右安门,第一站便是“关厢”。这两个字看似普通,却是当时仅存的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关厢”这个概念的地方。然而,这样的格局并没有维持太久。

如今,站在右安门外大街上,望着远处的高楼林立,或许你很难找到当年的痕迹。但如果你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街头叫卖的吆喝声,还能看到木板桥上人们小心翼翼的步伐,还能嗅到空气中飘散的烤白薯的香味。这些记忆虽然遥远,但却不会被真正抹去,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留存在那些仍然惦念着关厢旧日光景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