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上升通道的关闭。
一个家族,如果想要跻身顶级士族之列,有三次机会,
一是东汉中后期,循着儒家豪族的原始积累路径,缓缓而来,先声夺人,比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
二是汉魏禅代,以新朝之建立,滋养家族之兴起,比如河内司马氏;
三是魏晋禅代,再次嗅到时代的风向,率先变色,奠定地位,比如琅琊王氏,河东裴氏。
有的家族每步都踩中,比如颍川荀氏,有的家族本不显眼,却抓住机会一飞冲天,比如河内司马氏。三道大门,渐次收窄,而每一次抓住机会,又都会为下一次提供便利,因此到了西晋,开国功臣家族就都脱胎自曹魏上层了。
三次机会之后,通道关闭,突出表现为,不再允许以军功实现跃迁,这一点,只需要把灭蜀和灭吴放在一起对照,即可明了。
王濬的遭遇,几乎就是如邓艾故事。
从益州出发,破西陵、夏口、武昌,直指建业,不理会有权节度他的王浑先会合的指示,兀自进军,直接迫降了孙皓。
王浑告王濬不听节度,西晋有关部门马上给了个和当年邓艾一样的处置办法,
濬乘胜纳降,浑耻而且忿,乃表濬违诏不受节度,诬罪状之。
有司遂按濬槛车征
司马炎假模假式地下诏骂了王濬一顿,勉强压下来。王浑不服,把另一位受他节度的将领周浚的文书递了上去,再告王濬拿了东吴国库里的宝物,有关部门又核定了一个大不敬之罪,
浑又腾周浚书,云濬军得吴宝物
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后违诏不受浑节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司马炎再下诏压住,但这个“有司”毫不气馁,继续指控王濬私自焚烧吴船,应付廷尉问罪,司马炎回复不许,并拜王濬辅国大将军,
有司又奏,濬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
诏曰"勿推"。拜濬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
“有司”还是不服,至少要削减辅国大将军的待遇,又被司马炎驳回。
有司又奏,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
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封为襄阳县侯,邑万户。封子彝杨乡亭侯,邑千五百户,赐绢万匹,又赐衣一袭、钱三十万及食物
可以看到,在处置王濬的过程中,当事人王浑和朝中的“有司”形成了一种强力的互动,要置王濬于死地,即便不成,也要限制其收益,这和邓艾当年的处境相差无几。
钟会出身名门,足以对司马氏造成实质挑战,结果在走向明目张胆的造反后,其家族受到的波及却远远小于邓艾。邓艾死后,接连有人为其伸冤但效果平平,晋廷始终不愿意为其平凡,而尽管司马炎压制住了对王濬的攻击,却完全不见王氏家族后代的显赫。
邓王二人,都是首功,都被指控以越权行为,又都受到了西晋主流社会的激烈排斥。
一次这样,两次还是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警惕,两人的越权行为是否真的如史籍记载的那般严重?或者说,如果邓艾、王濬听从指挥绝不越权,但完全凭借自身能力拔得头筹,邓艾从正面突破剑阁,王濬和王浑会合后又率先攻破建业,那么,试图吞噬两人的舆论,是不是就会消失不见?
除了灭蜀和灭吴,还有其他例子。
在淮南三叛尘埃落定之后,当年由司马师在中护军任上破格选拔的石苞,被派往淮南都督扬州诸军事达十年之久,在魏晋禅代之际,为稳住这片长期失控的地区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诸葛破灭,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苞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
然而,就在魏晋禅代四年后,淮北监军王琛秘密上表司马炎,告石苞与吴人勾结,
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
羊祜帮石苞解释,司马炎不听,召石苞之子尚书郎石乔来见,又不来,于是下诏义阳王司马望、琅琊王司马伷两路会攻寿春,好在石苞识相,待罪都亭,否则,淮南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那么,王琛判断石苞反叛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石苞出身不好,
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
一个在历史上仅此一事可考的王琛,居然就敢看不起大司马、都督扬州诸军事、乐陵郡公,真是典型的士族做派,也许他的老家或在琅琊,或在太原吧。
不来自于顶级士族,是邓、王、石的共同点。
多年以前,谒者郭玄信想找两个人来驾车,典农司马派给他的正是在手下供职的邓艾和石苞,
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
两人都出身寒微,又都因为能力出众而分别被司马懿和司马师破格提拔,这当然是因为司马氏父子要行非常之事。
需要稍微解释的是王濬,尽管其本传记载出身官宦世家,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
但,这个弘农王氏在曹魏无事可考,根据本文开头论述的三次机会,可以认定王濬的家族是在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众多家世二千石的家族中,没有在曹魏一朝抓住机会的,等到了灭吴之时,魏晋禅代都已经完成了十五年,顶级士族的名单早已定好。
而想要抓住机会,就得像同样家世二千石的泰山羊氏那样,先在曹魏把女儿嫁给第一功臣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再让儿子成为司马氏改朝换代的从龙之臣。
综上,像邓艾、石苞、王濬这样,在魏晋禅代之际最重要的军事功臣,由于出身的原因,在他们立下不世之功,理应兑现为最优越的家族境遇时,被已经形成的核心士族圈排斥,像卫瓘、王琛、王浑这些人,与朝中的“有司”一唱一和,自发地凝结为强大的阻力,阻止他们向上跃迁。
这股阻力,是司马昭放弃邓艾,司马炎强行收缴石苞军权的直接原因。而司马炎作为一名逐渐由青涩走向成熟的皇帝,对这种无限度地支持既得利益者的姿态进行了反思,察觉到了危险,于是石苞才得以勉强保住地位,我们才能看到石氏家族如石崇这样的优秀后代,而王濬也才获得了他应得的奖赏,避免了邓艾之事。
只不过,这并不能撼动时代的方向。对于核心士族圈来说,寒族可以拿来用,但不能接受他们成为自己的一员。
曹操出身阉竖,刘备早孤家贫,孙坚边地强人,三者都不出自士族,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尽管表面上还有一套人才选拔机制,但,规则是谁定的,选出来的自然就是谁的人,而之所以防备武人,正是因为军功不受这套规则的约束,必须联合将其绞杀。
供诸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