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因职场言语冲突被解雇
更新于:2025-04-22 03:30:32

本文转自:劳动报

周斌

  在职场这个复杂且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然而,语言的不当使用可能引发诸多问题,甚至危及个人的职业生涯。因此,劳动者在职场中既要避免因语言过激而面临被解雇的风险,也要学会应对对方语言中的歧义,以保护自身权益。

  首先,劳动者应把握好语言的边界,做到“对事不对人,用词中性化”。在职场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但情绪不应左右我们的言辞。例如,在前述案例一中,某员工在与同事发生冲突时,情绪激动地说出“你天天跪舔老板,真不要脸!”这种主观贬损人格的言辞,极易被认定为“侮辱”,从而引发严重后果。相反,若能改用陈述客观行为的方式,如“我认为你过于频繁地向领导单独汇报,可能影响团队公平性”,既能表达观点,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职场人士还需时刻警惕“舔狗”“脑残”“吃闲饭”等可能引发麻烦的高危词汇。对于不熟悉的异性,也应慎用“亲”“么么哒”等网络用语。这些看似亲昵的词汇,在职场环境中可能会被误解为不适当的行为,甚至引发性骚扰的指控。因此,保持语言的中性化和专业性,是职场沟通的基本原则。

  其次,劳动者要正确应对各种模糊的指令或表达,澄清对方语言中的歧义。例如,在案例二中,员工在会议上被老板呵斥“滚”。这种模糊的指令可能有多种含义,员工可通过书面形式(如当天发邮件)进行确认:“关于今日会议上您提出的离开要求,我需要确认是否属于解除劳动合同的正式通知?如需继续工作,请明确返岗时间及工作安排。”这种方式不仅能将口头指令转化为书面证据,还能促使对方澄清真实意图,避免“被旷工”的风险。

  同时,我们自身也应避免使用模糊词汇。例如,某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对同事表示“江湖再见”,被公司误认为是宣布辞职,从而引发了一场劳动官司。

  第三,在冲突爆发后,劳动者应留存证据链,包括邮件、微信聊天记录(尤其是语音转文字)、会议纪要签字版、工作系统操作日志等。职场中难免会有冲突,而处理冲突的方式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智慧。当冲突爆发时,留存证据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例如,在案例二中,老板口头说“滚”,员工可以录音后补发确认邮件,并主动申请人力资源部门或工会介入,要求出具书面调解记录。这些证据不仅能证明自身行为的合理性,还能为后续的调解或仲裁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在说话之前,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这话如果被截图发到网上,会不会让我陷入社交困境?在听到对方的表达后,也可以问一句:“您刚才的意思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将问题的焦点重新聚焦到对方身上,避免自己陷入被动局面。职场虽不是法庭,但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证据。

  文 周斌

学会向孩子道歉
学会向孩子道歉
2025-04-12 04: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