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小知识
更新于:2025-03-24 11:42:56

本文转自:宣城日报

●人的睡眠结构

正常睡眠过程包含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快速眼动睡眠(REM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分为1期(N1)、2期(N2)、3期(N3)。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1期和2期睡眠,被称为浅睡眠。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3期睡眠,被称为“深睡眠”。至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多会有梦境体验,因此常被称为“做梦睡眠”。

人们的正常睡眠往往是先进入1期和2期浅睡眠,而后再慢慢进入3期深睡眠。3期深睡眠结束后再回到2期睡眠,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这个完整的过程被称之为“睡眠周期”,一个睡眠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整夜睡眠大约有4-5个睡眠周期。

睡眠的生理作用与稳定、完整的睡眠结构有关,因此任何形式的睡眠障碍,只要影响睡眠结构,均可能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睡眠障碍和失眠

睡眠障碍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觉醒的节律紊乱,导致睡眠质量异常,睡眠中行为异常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临床医学实践中,失眠症是指超过3周的睡眠障碍,专指表现为睡眠不足,如入睡困难、早醒等,使患者感觉到严重睡眠不足、疲劳、头昏、精神不振。

●“睡眠误区”知多少

“睡前喝酒助眠”:酒精可以让人产生困意从而帮助入睡。有些失眠患者会通过饮酒助眠。饮酒后虽然入睡变快,但深睡眠会减少,而且容易早醒。同时,饮酒以后的睡眠多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的2期睡眠,也就是“浅睡眠”,不容易让人解乏。如果经常饮酒助眠,会导致酒精依赖,从而加重失眠。

“周末补觉能抵消熬夜伤害”:经常熬夜会破坏睡眠生物节律,容易造成失眠,而当熬夜过后产生的白天精力、体力不足,试图通过补觉来弥补夜间缺失的睡眠也是不可取的。一旦补觉或者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很可能会导致当天晚上入睡困难,使睡眠进入恶性循环,也打破了正常的睡眠节律。

“打呼噜=睡得香”:很多人认为,“呼噜震天响,叫都叫不醒”意味着睡眠质量好,其实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的标志。打呼噜在医学上称为打鼾,提示上气道存在狭窄,打鼾严重者往往会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睡眠频繁中断,深睡眠时间显著减少。因此,出现打呼噜症状时,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运动累倒=一夜好眠”:“失眠不怕!睡前做做运动,把自己累倒了就睡得好了。”这种说法不靠谱!

运动确实可以促进睡眠,但睡前进行激烈运动,比如跑步,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让人觉得兴奋而不利于睡眠。有睡眠障碍、容易失眠的人更不适合睡前运动。建议在睡前三四个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也尽量不要做令自己容易兴奋或者紧张的事。

(记者 丁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