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伊尔汗国没有攻打俾路支地方作为自己的臣属?
更新于:2025-03-25 08:33:38

这个嘛……请看地形图:

另外,古代的信德和古吉拉特属于经济条件非常差的地区,唯一依赖的就是沿海港口产生的贸易经济,并通过贸易产生了瓦拉比大学(与那烂陀大学相当)的学术中心:

但是,自印度河流域干旱化和萨拉斯瓦蒂河干涸以来 ,古吉拉特、信德、拉贾斯坦、旁遮普变得干旱,因此诞生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和游牧部落,逐雨季和水草而居,事实上直到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这些省份依然有游牧民族存在,这些游牧民族在两国边境草场的穿越也制造了不少外交冲突。

在当时的印度人眼里这片曾经诞生的印度河文明的土地已经是边荒野蛮人地区了,比如现在德里苏丹国时代被视为拉其普特人的阿比拉人就是游牧部落,自古以来就被当地的印度教统治者视为野蛮人,甚至在他们拉其普特化的一百多年前,他们依然被当做野蛮人。

这就是古吉拉特,作为瞿折罗王朝的龙兴之地,结果仍然要通过分封军事藩镇的方式来控制,因为出了城市,就是这些四处游牧的部落,而农民和农田大多都是围绕在城市。

瞿折罗-普腊哈蒂王朝同时也对将信德地区从阿拉伯统治中解放出来不感兴趣,一方面他要参与三国争霸,另一方面这些频繁叛乱不好统治的游牧民族就留给倭马亚王朝头疼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阿拉伯信德省频繁叛乱,根据伊斯兰的毕竟是几年换了好几个总督。

加上塔尔沙漠几乎将信德省与次大陆其他地区隔开,因此不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当地统治者只需要少量的精兵固守在城堡就可以以逸待劳,而当地的城市型经济,也导致入侵者如果拿不下来几座大型城市,就会弹尽粮绝而后撤。

倭马亚王朝东侵印度,就是被瞿折罗王朝通过坚守待援和袭扰后勤击败,后来的拉其普特列国时代、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时代当地的统治者都是用这种老方法来对抗。

迦色尼的马哈茂德入侵印度在旁遮普陷入当始还是游牧民族的贾特人氏族的游击战争,后来的锡克人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折腾莫卧儿王朝。

最经典的拉其普特列国时代,马哈茂德入侵古吉拉特,结果陷入了索兰基王朝领导联军包围网,马哈茂德决定铤而走险,兵行险招经由信德的曼苏拉返回,尽管连接古吉拉特邦和信德的路线比通往木尔坦的沙漠路线更危险。

所以在古代要想攻打俾路支,要么从北控制克什米尔→旁遮普南下,要么就是从南伊朗方向,海军配合攻占沿海城市。

而伊尔汗国从来就没有控制过这两个方向,何谈攻打俾路支呢?

这里顺便说一下旁遮普。

在现代人印象中,旁遮普是农业大省,实际上旁遮普的农业开发很晚,是在莫卧儿王朝时代才逐渐成为农业大省,甚至锡克帝国都对旁遮普省的农业投资不太感兴趣。

一直到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为了征服印度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比如普什图人、贾特人等,在印度河流域进行大规模的运河工程通过农业化来进行经济上的征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史学中称为运河殖民地。

在旁遮普高地,英国殖民政府引入了运河灌溉系统,使数百万英亩土地得到耕种,同时实施殖民计划,帮助建立了由旁遮普农民居住的村庄,它是 1892 年建立的最大、最早的运河殖民地之一。

直到现代该邦约 95% 的农田依然要通过运河或灌井灌溉,旁遮普邦农业目前困境的是地下水正在迅速减少,自 1973 年以来,水位已下降 10 米,而且下降速度还在加快。

在莫卧儿之前,旁遮普、犍陀罗、白沙瓦、克什米尔一直是重要的贸易和商业中转中心,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到西亚和东欧的贸易十分活跃,大多数陆上贸易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行的,它将恒河地区与阿富汗连接起来,并一直延伸到中东和中亚。

所以现代人对于犍陀罗、白沙瓦、克什米尔这些宏大的古代工程往往会非常的不解。

以至于在西方的一些英语和俄语的键史论坛和话题,这古代的工程成为印度和阿富汗甚至是西方伪史论的主要依据之一,理由是当地的经济包括阿富汗无法支撑这么庞大的古代工程,包括还有阿富汗地区的一些古代希腊城市遗址都是英国人伪造的。

所有的统治者在当地的控制基本上只限于城市和围绕着城市中心的农业定居点,其他的广大地区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

造成这一点的是气候原因,在炎热季节,即从四月中旬到六月底,温度可能达到 49 °C 。

到了季风季节,即从七月到九月,才会开始下雨,而随后就快速进入冬季,一月份的夜间温度降至 5 °C ,白天降至 12 °C ,冰雹和突如其来的暴雨非常的频繁,所以这一片地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古代统治者难以确定有效的基层统治力,西、中旁遮普地区比信德幸运的地方在于它链接丝绸之路。

而因为喜马拉雅山附近的地区和哈里亚纳邦地区通常比远处的旁遮普地区气候更适宜,所以现代人心目中全是山区的喜马偕尔邦反倒是农业地区。

在古代,印度的统治者反而能在这些现代人认为是山区高地的地区形成有效的基层统治力,抵抗入侵者。

这为什么看历史从中亚方向入侵印度的统治者往往会绕开这个喜马偕尔地区,并且硬啃哈里亚纳地区(东旁遮普),而西、中旁遮普地区往往是一战即过。

当然对于入侵者来说,这当然非常的nice。而一旦他们当他们化身统治者的时候,西、中旁遮普地区这些难以统治的游牧民族就又成为他们的痛处了。

所以在古代,恒河地区的印度统治者对抗中亚方向的入侵,其痛处并不是开伯尔山口,在古印度商税和贸易税是重要的税源,没有开伯尔山口链接丝绸之路又哪里来的钱呢?

真正的痛处而是西、中旁遮普地区,而偏偏他们的统治中心离这些地区又太近,地理上又一马平川,而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又往往难以开发这些土地,而活跃在这些地区的游牧民族又会加入入侵者,充当向导并参与劫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