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生物为什么在老家是良民一个, 而到了异国他乡却横行霸道?
更新于:2025-04-01 23:07:30

兔酱:没错!正是在下!

澳大利亚呆萌的袋鼠怎么也想不到,随着军舰到来的看起来浓眉大眼的兔子,将会给澳大利亚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大灭绝。

而兔子也发现了,自己最适合的国家不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或者中国这几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是:澳大利亚。

因为特别能生,所以兔子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但是本身战斗力并不强,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是一种低级野怪,作为一种「基础单位」,是给上一级的生物提供口粮的绝佳材料。

不但鹰酱、熊酱这种大型食肉动物可以轻松拿下它,像狼、狐狸、甚至猫都能口到擒来。

所以1788年欧洲移民抵达澳大利亚,在当时的“第一军舰”上带了几只温顺的兔子,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因为好像确实没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Thomas Austin)为了满足狩猎爱好,委托侄子从英国运送了24只欧洲穴兔在澳大利亚放生了。

然后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短短50年内扩散至整个澳洲大陆,导致生态灾难,今天的澳大利亚,据研究显示每周约有一到三种昆虫和其他本土无脊椎动物灭绝。

在迄今为止的236年的时间里,9111个(或者1465至56828这个区间)澳大利亚物种已经灭绝。

最要命的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些欧洲人为了控制兔子数量,选择用兔子的天敌之一白鼬去控制数量。

然后在大航海时代,水手们还普遍喜欢猫,所以带过去了澳大利亚几只野猫。

现在好了,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子、猫和白鼬,现在有几亿只野兔子,几百万只野猫,覆盖澳大利亚99.8%的国土。

IUCN的《世界百大恶性入侵物种名录》,其中哺乳动物14种,澳大利亚就占了七种,危害最大就是兔子、猫和老鼠。

  1. 欧洲赤狐Vulpes vulpes

    19世纪中期被引入用于狩猎,现已扩散至全澳,捕食至少20种本土有袋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导致多个物种区域性灭绝。

  2. 欧洲野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1859年由托马斯·奥斯汀引入,曾达百亿规模,通过啃食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至今仍是澳大利亚生态控制的重点对象。

  3. 家猫Felis catus

    殖民时期引入,目前野化猫数量达200万-600万只,每年捕杀超10亿本土动物,直接导致27种哺乳动物灭绝。

  4. 白鼬Mustela erminea

    19世纪末为控制兔子引入,却偏好捕食本土鸟类(如麦夸里鹦鹉(已灭绝)),现仍对小型动物构成威胁。

  5. 野猪Sus scrofa

    18世纪作为家畜引入后逃逸,破坏农田和湿地,携带病原体威胁本土物种,现存约2500万头。

  6. 家山羊Capra hircus

    啃食植被加剧土地退化,尤其在干旱地区与本土有袋类竞争资源。

  7. 小家鼠(Mus musculus)

    随船只扩散,破坏农作物和储存粮食,传播疾病。

为什么兔子这种看起来良民的动物,对澳大利亚影响这么大?

如果你看一眼这个名单,就会发现恶性入侵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盘类动物,而澳洲本土是什么动物?

  1. 单孔类(原兽亚纲):包括鸭嘴兽和针鼹,是卵生哺乳动物,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附近地区。

前朝元老,不要说真正的胎盘了,它们还在下蛋……与兽亚纲分化时间约2.2亿年前,线粒体基因组显示其进化速率仅为有袋类的1/3(兽亚纲分为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

2有袋类(后兽亚纲,澳洲有袋总目):包括袋鼠、袋熊、袋鼬、袋狸等,具有育儿袋,幼体在袋中发育。跟真兽亚纲分家大约于1.6亿年前。

3胎盘类(真兽亚纲):包括本地特有的蝙蝠、啮齿类,以及引入的入侵物种如澳洲野犬、兔子等。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本地是没有大型胎盘类动物的。

那除了澳大利亚外的大陆谁在主导食物链?

现存陆地哺乳动物中95%以上为胎盘类,涵盖草食(如非洲象)、杂食(棕熊)、食虫(刺猬)等营养级。

劳亚兽总目(含猫科、犬科)占据森林、草原顶级捕食者地位(中大型猫科动物全员几乎都占据所处生态位里顶级捕食者位置。)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曾经是地球的霸主,那么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起变化的?

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了白垩纪-古近纪(KPg)灭绝事件(比较被认可的是小行星撞地球导致大灭绝的说法)。这次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恐龙统治地球的时期也随之终结。

恐龙灭绝以后,哺乳动物的春天终于来了,可以看见目前的几个大类别,偶蹄目、啮齿类几乎都是在KPg灭绝事件过后开始分化的*1。

大灭绝事件后所有恐龙的生态位都空出来了,包括大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草动物,以及一众中小型动物的生态位。

食肉目分化得稍微晚一些,大约是5500万年前左右。

好了,那我们回答前面的段落看一下,5600万年前,澳大利亚完全分离,成了孤岛了耶~

那有袋类和单孔类还玩毛线,充分错过了胎盘类动物血腥竞争、军备竞赛无限升级的几千万年。

成了在孤岛上良性发育的青铜局。

我们胎盘类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1. 胚胎发育系统: 真胎盘的形成使得妊娠期能够延长(比如大型袋鼠怀孕时间30-40天左右,而差不多体重和体长的北美叉角羚怀孕时间10-11个月),所以胎儿脑容量能够有大幅度,同体型的能提升40%,更不要说灵长类这种脑容量比较大的了(如黑猩猩新生儿脑量385cm³ vs袋鼠幼崽仅2cm³)
  1. 代谢调控能力 胎盘类动物的褐色脂肪组织(BAT)的广泛分布,使北极熊等能在-40℃维持40℃体温,能量代谢率较有袋类高3倍
  2. 基因组可塑性 非洲兽总目显示:基因组重复序列占比仅12%(有袋类达23%),提升了功能基因进化速率。

基因方面有建立者效应 (Founder Effect):当少数个体脱离原种群建立新群体时,新群体基因库会显著缩小。而且还有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小种群中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可能导致有利基因丢失。

种种因素导致澳洲的动物进化上比较保守,生物军备差的一塌糊涂。

红皇后理论:在生物进化这场战役里,你必须加速奔跑,才能保证原地不动。

说的就是进化竞赛机制: 物种间形成"进化军备竞赛",例如食肉动物速度提升10%会迫使食草动物速度提升12%。在非洲草原生态系统中,猎豹与瞪羚的速度在200万年间分别提升25%和28%,显示出来了胎盘类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持续竞争压力。

基本上就是一群进化慢了5000万年的老弱病残,遇到野猫和野兔这种繁殖能力超强,进化趋于完善的入侵物种,那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生态系统遭到摧枯拉朽的破坏。

另外,兔子还是胎盘类动物里特别能生,特别能变异适应环境的。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比如有袋类里的袋鼠,它有两个子宫,按理说也是很能生的类型。

人类只有一个子宫,袋鼠妈妈有两个子宫,两个侧阴道和一个产道,而且两个子宫是完全独立的。在怀孕末期形成的新胚胎会在第二个"未使用的"子宫发育。然后,从小袋鼠从第一次开始吸奶算起,到第二个胚胎进入发育结束,一共持续时间可长达11个月或以上。

当育儿袋中幼仔的不再喝奶了,休眠的胚胎又开始生长,循环重新开始,雌性在怀孕后期回到发情期,交配,并形成另一个胚胎。

也就是说,在育龄,袋鼠可以一直怀,一直生,两个子宫轮班生,不停歇的。

虽然大多数哺乳动物需要在怀孕和下一胎之间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哺乳期),或在季节性缺乏资源的时期停止怀孕,但袋鼠是唯一一个能够声称在一生中永久怀孕的物种。

看到这里你肯定要说一句:畜生啊!

没错,雌性袋鼠就是这样的纯纯生育机器,两个子宫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提高兼容性,轮种性,保证生育不断。

考虑到哺乳动物一开始是在恐龙的夹缝中生存,这种比较苟的生存策略也可以理解了,不多生怎么能让种群存活下来啊!

但显然兔子觉得还不够!

合理利用双子宫的优势,不要单胎,要多胎。

袋鼠虽然一直不停的怀孕,但是一次也只能生一个,或者2-3个。

一年两次,算起来也不是特别多。

兔子很明显扩大了这种优势,一胎可以生3-6个,一年生好几次。

兔子还充分利用双子宫的优势,提高容错性。

雌性在怀孕、假孕期间,甚至在非繁殖季节自由交配。此外,如果有死胎直接再吸收,不坐小产月子。

兔子一胎可以怀多个兔宝宝,哪怕其中一两个死亡,只要不严重影响其余胚胎发育,死胎直接重吸收,很少因为这个原因中断妊娠。

兔子变成了更纯粹高效的生育机器,甚至它的能量消耗都要比同类型的生物低8%,节省的能量用来生育和哺乳。

人类看到这里都要惊掉下巴了。

毕竟怀过孕的妈妈们可能体会最深,怀孕的时候,尤其是头三个月和围产期,生怕出点差错,一不小心可能胚胎就因为奇怪的原因流产了。

更不要说死胎了,死胎在体内不及时取出有可能会危及母亲的生命。

猫就不多说了,猫是食肉动物里的兔子。

澳大利亚的野猫都快成小型猞猁了。

总之,澳洲现在生态问题非常严峻,如果澳洲政府不能积极地解决野兔、野猫的问题,那么这个大灭绝还将持续。

具体可以看看2024年12月由来自澳大利亚各地的10位科学家开展、由查尔斯达尔文大学 (CDU) 教授兼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成员John Woinarski领导的研究发表于《剑桥棱镜:灭绝》期刊(Cambridge Prisms: Extinction)上的文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