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刘裕的风评变化。
刘裕同时代的人普遍就是说他外挂,这些话语有的出自他的下属,例如王仲德:
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六合。
有的出自他的政敌,例如司马休之:
太尉臣裕威武明断,道建义旗,除荡元凶,皇居反正。布衣匹夫,匡复社稷,南剿卢循,北定广固,千载以来,功无与等。由是四海归美,朝野推崇。既位穷台牧,权倾人主,不能以道处功,恃宠骄溢。
有的出自敌国臣子,例如崔浩:
刘裕挺出寒微,不阶尺土之资,不因一卒之用,奋臂大呼而夷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等,僭晋陵迟,遂执国命。
而等到刘宋覆灭之后,刘裕便与曹操并列,成为了篡位的模板:我对xx政权功同再造,所以篡位有理。
萧道成篡位,柔然人说宋武帝再造大晋,可以篡位;齐高帝再造大宋,当然也可以篡位咯。
《南齐书》:昔晋室将终,楚桓窃命,寔赖宋武匡济之功,故能扶衰定倾,休否以泰。
《周书》也给宇文泰找补,曹公宋武都有再造之功,我们文王比他俩的功劳可大多了,所以后代篡位有何不可?
《周书》:昔者,汉献蒙尘,曹公成夹辅之业;晋安播荡,宋武建匡合之勋。校德论功,绰有馀裕。
《陈书》里边,魏征评价陈霸先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功劳不比魏王宋武差,篡位有理!
《陈书》: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天网绝而复续,国步屯而更康,百神有主,不失旧物。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
不跟你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功业强就是有理,古人很喜欢斗兽的,拓跋嗣问刘裕和慕容垂谁强,崔浩说刘裕远胜,到了唐朝还有人拿隋文帝杨坚跟刘裕斗兽,结果还是刘裕赢了【隋文非宋武敌也】。
杜牧:晋乱胡作,至宋武号英雄,得蜀,得关中,尽有河南地,十分天下之八,然不能使一人度河以窥胡。至高齐荒荡,宇文取之,隋文因以灭陈,五百年间,天下乃一家。隋文非宋武敌也,是宋不得山东,隋得山东,故隋为王,宋为霸。由此言之,山东,王者不得不为王,霸者不得不为霸,猾贼得之,足以致天下不安。
唐朝人对刘裕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例如虞世南给李世民说的:戎旗所指,无往不捷。
宋祖以匹夫挺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於庸蜀,擒姚泓於崤函,克慕容超於青州,枭卢循於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宏远,则汉高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
以上都属于是在感概,哎我靠,这哥们怎么这么猛啊。而刘裕的风评彻底起飞,就要等到下一个宋朝了,赵宋很喜欢吹刘裕,而且吹的花样五花八门。
最出名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我最喜欢司马光的评价:震惊旃裘之心,发舒华夏之气。
高祖首唱大义,纠合同志,起于草莱之间,奋臂一呼,凶党瓦解。遂枭灵宝之首,奉迎乗舆,再造晋室,厥功已不细矣。既而治兵誓众,经营四方,扬旗东征,广固横溃,卷甲南趋,卢循殄灭,偏师西上,谯纵授首,锐卒北驱,姚泓面缚,遂汛扫伊、洛,修奉园陵,震惊旃裘之心,发舒华夏之气。南国之盛,未有过于斯时者也。
刘裕的风评为啥从赵宋开始起飞了呢?其实上边杜牧和司马光讲的话已经很清楚了【晋乱胡作,至宋武号英雄】【震惊旃裘之心,发舒华夏之气】。
汉唐的辉煌已经是过去式,赵宋面对北面的胡虏屡战屡败,文人墨客不仅怀念刘寄奴,哪怕来个孙权也行啊,这里咱不得不佩服赵宋文人,夸人的辞藻属实是华丽:其间气力雄浑,足以抗龙纹万斛之重者,惟一刘裕而已。
所以吧,刘裕很早就跟民族问题挂钩了,当神州陆沉的时候,大家都【盼裕归】,所以近现代会将刘裕与朱元璋并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雪中原之涂炭,光先人之令闻,寄奴、元璋之绩,知其不远。
可以看看王夫之对刘裕和赵匡胤的评价:
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举晋人坐失之中原,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
夫太祖,亦犹是武人之雄也。
杨坚都被摁下去了,更何况赵匡胤呢?这俩常被称呼为乱世终结者,而刘裕常被形容为【中国人的拯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