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与巧思?
更新于:2025-03-29 06:37:24

不算是巧思,但非常写实的一个细节。

在瓦罐寺,鲁智深和史进打死崔道成和丘小乙后,对这两人的尸体处理,令人非常疑惑。

智深、史进把这丘小乙、崔道成两个尸首,都缚了撺在涧里,两个再打入寺里来。

两人居然把丘小乙、崔道成的尸体绑了之后,才丢在山涧里。

丘小乙、崔道成两人已经被打死了,按照常理来说,就算鲁智深和史进要处理尸体,也可以直接丢水里,不至于绑起来啊!这不多此一举吗?

那么,鲁智深、史进为何这么做呢?难不成是怕他们俩复活?

当然不是,这应该是一种处置尸体的高明手段。

经常杀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杀人容易抛尸难,因为尸体处理不干净的话,就会留下证据。

所以,为了更方便处理尸体,毁灭证据,凶手往往会藏尸、抛尸、分尸、碎尸、焚尸,或者利用水——比如将尸体绑上石头坠入深水中,又或者直接把尸体泡在流水中,利用水流冲走尸体。

比如武松夜走蜈蚣岭时,在杀了道童和王道人后,武松就是把两人尸体抛入火中烧掉。

那妇人收拾得金银财帛已了,武行者便就里面放起火来……武行者把那两个尸首,都撺在火里烧了,插了戒刀,连夜自过岭来。

这样一来,尸体即便没有烧完,也看不出面目。日后即使被发现,想要调查也困难重重。

鲁智深和史进杀了丘小乙和崔道成后,也面临处置尸体的难题。

从后面来看,两人也把瓦罐寺给烧了。可是,那是在他们发现寺里老和尚自杀,被丘小乙和崔道成拐来的女子也投井自杀后。

香积厨下那几个老和尚,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已自都吊死了。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两个都吃饱了。灶前缚了两个火把,拨开火,炉炭上点着,焰腾腾的先烧着后面小屋,烧到门前。

当他们刚杀掉丘小乙和崔道成时,应该并没有想过火烧瓦罐寺——毕竟几个老和尚还活着呢,他们也没作恶。

也即是说,当时他们没想到像武松那样放火烧寺,再把尸体撺在火里毁尸灭迹。

既然火不行,他们能想到的处理方式也只有水了。因为瓦罐寺前门附近有一条山涧(书中没明说,但从石桥可以推测,而且后来也有提到),鲁智深来时走过,后来被丘小乙、崔道成联手打败时,也从桥上走过。

又行不得四五十步,过座石桥,再看时,一座古寺……智深又都了十合,斗他两个不过,掣了禅杖便走。两个赶到石桥下,坐在阑干上,再不来赶。

所谓山涧,就是山中小水沟,这种水是活水,一直从上往下流水,但水不会太宽,也不会太深。

于是,想通过“在尸体绑上重物,在沉入水底”的方式来处理尸体,显然不可能了。

那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通过“流水把尸体带到下游”的方式,来处置尸体了,这应该也是两人想到的唯一解。而且,流水把尸体带走得越远越好,这样即便被发现,也很难确认被杀地点。

但利用流水处理尸体,还得注意一些细节。

如果尸体的胳膊、腿脚、头发、衣服等被山涧中的石头所阻,或者被山涧两岸延伸的树木、灌木一类的东西所阻,那么尸体就不会再继续往下去;如果尸体被泡浮囊了,或者烂开了,同样会导致这样的问题。

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尸体捆起来,把手脚都贴身绑着,捆成类似圆柱体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阻力”,任由流水带着尸体往下游去。

说白了,鲁智深和史进之所以先捆住尸体,再丢在山涧里,就是为了方便流水“运输”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