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农历7月,在今安徽省大泽乡镇一带,一支900人的军队因逢雨失期而产生了动摇。
是月,军中的军官发生火并,屯长陈胜和吴广在冲突中杀死了尉官,并公布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前者是王朝的合法继承人“扶苏”,后者是当年楚国的将军“项燕”——并正式宣布反抗朝廷。
其后,这支叛军迅速向旧楚都陈邑移动,途径的楚地士人也带领民众纷纷加入义军。
至陈邑时,义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数万之众,且还有600-700辆战车及上千人的骑兵部队。
与此同时,齐地士人、东楚士人也在当地起事响应。
图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大致形势。
大家只要在图中找到陈邑的位置,就会发现一个重要信息——
陈邑紧邻旧魏地。
我们要知道,旧魏地是为天下最中央,在战国时期几乎是纵横活动的枢纽,魏籍士人也因此变得尤其善于投机。
于是,魏籍士人迅速响应,诸如周文、周巿、武臣、陈馀、张耳等外籍士人先后起事,整个东魏地随时沸腾。
在东魏地附逆后,叛潮以野火燎原之势快速蔓延。
晋人以楚王的名义开始四处出击,他们顺着黄河涌入旧赵地,而后又涌入燕地,王朝在黄河中游、下游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截止到此为止,我们可以把秦王朝的疆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义军活动及占领的区域,另一部分为尚忠于朝廷的区域,然后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其中:
义军主要活动和占领的区域主要在旧楚国、旧齐国、旧魏国、旧赵国、旧燕国境内,旧韩国境内也有活动但未形成气候,但要注意并非全境附逆;
尚忠于朝廷的区域主要在旧秦地、旧蜀地、旧巴地,但也有一些旧六国的区域。
具体来说——
在旧楚国的疆域中,东楚(长江下游一带)、西楚(今河南省东南、山东省西南及安徽省一带)为叛潮的发源地,而南楚无论是江汉一带(战国后期被秦国攻取)或巴东一带(秦灭六国时被秦国攻取)都并未出现大规模附逆情况;
在旧赵国的疆域中,邯郸、中山、代郡这些地区附逆严重,但太原一带动静要小很多;
在旧魏国的疆域中,东部领土(今河南省及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几乎全部附逆,但西部领土(今山西省南部)则较为稳定;
齐、燕则全境附逆。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各个地区民众对秦王朝的反感程度不一样,表现为——齐、楚的反感最深,三晋主要是随波逐流,秦人完全无所谓——这种观点并不可取。
因为我们只要拿出地形图就会发现——
东楚、西楚两地位于是咸阳方面的斜对角,齐地则位于另一个斜对角,由于距离遥远本来就容易发生叛乱;
东楚、西楚、齐地与位于中原的东魏地紧密相连,再加上魏籍士人又擅长投机,所以东魏地附逆也实属正常;
东魏地处于天下的最中央,顺着平原也就很容易蔓延到赵地的平原地带和整个燕地;
南楚由于与中原有大别山之隔,故义军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蔓延至此;
西魏地、太原由于有太行山之隔,故义军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蔓延至此;
巴地、蜀地的地理更为封闭,所以更难第一时间蔓延;
至于旧秦地根本就是朝廷所在的京畿地区,这个地区原本就不容易出现附逆情况。
截止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旧秦地作为京畿地区,本身就不容易出现大规模叛乱;
西魏地、南楚、巴地、蜀地由于有地理格局,所以本来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拉入叛潮;
至于我们觉得上述地区有点特殊,主要是因为叛潮在东方的蔓延速度过快,才让我们忽略了上述基本常识。
这个就类似于——
在清末大起义中,南方、西北均出现了大规模反清的起义,东北也就旗人起义以作响应,但河北地区地区为什么没有出现一定规模的起义呢?
其实单纯就是因为朝廷就在河北地区,首都及周边地区本来就不容易出现起义,无论谁也不会认为清廷单不剥削河北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