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君主头衔一堆呢,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吗,中国皇帝就不需要那些劳什子?
更新于:2025-04-15 10:33:59

实际上欧洲的东罗马皇帝也不喜欢一大串头衔,中国的君主也有拥有一大堆头衔的情况,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不光是中国皇帝其实东罗马皇帝也有。东罗马皇帝就对保加利亚沙皇说过“我是整个基督教文明世界的皇帝,而你只能称为保加利亚一地的凯撒”。

对日耳曼文化还是要去掉滤镜,日耳曼代表的西欧文化其实并不是很高雅。

举几个典型例子,实际上五胡十六国的很多君主都有一连串的头衔。比如后燕国的开国之君慕容垂,他最开始的称号就是“大将军,燕王承制行事”。

乃自称大将军、燕王承制行事。翟斌为建义将军,封河南王。弟德为范阳王。众至二十万,济自石门,长驱攻邺。《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

无独有偶,十六国中的西秦国开国之君乞伏国仁也有一连串的头衔。他的头衔是“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秦河二州牧”。从头衔上看乞伏国仁不但是汉地的地方官“州牧”,还是甘肃地区胡人的大酋长大单于,汉胡两种风格的头衔都有了。

国仁收众至十余万。又闻坚为姚苌所杀,于是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

除了自立为王自封头衔,十六国也不乏向东晋请求册封头衔的情况,东晋曾经册封前燕君主慕容廆为“使持节,督幽、平、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辽东郡公”。

大兴四年,晋遣谒者拜廆使持节,督幽、平、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丹书铁券,承制海东。《十六国春秋》

可见在十六国的时代,自立为王的自封头衔和东晋册封的头衔都是同时存在的,东晋这种正统王朝册封的头衔在十六国的大小酋长眼中含金量还要更高,除了前燕之外,北燕吐谷浑等国也有向东晋和后续的南朝政权请求头衔的情况。

在满清时代,半独立的蒙古领主也有叠加头衔的情况。如满清康熙六年颁布的《蒙古律书》中就详细规定过蒙古各部落发生刑事案件时归谁审判。而《蒙古律书》中也出现了半独立的蒙古领主叠加头衔的情况,比如察哈尔王被满清成为“察哈尔之固伦额驸亲王”,在这里出现了“固伦额驸“也就是公主的驸马和察哈尔亲王的头衔同时出现的情况。同样,蒙古巴林部的领主也被叫做“巴林之固伦额驸郡王“,巴林郡王和驸马这两个头衔也都出现了。

第九十五条 凡所属案件,察哈尔之固伦额驸阿布鼐亲王、珠勒扎噶郡王,该二扎萨克会审;巴林固伦额驸色布腾郡王、贝子满珠习礼、克什克腾之玛纳瑚台吉,该三扎萨克会审;

如果我们抛弃对日耳曼文化的没有理由的滤镜外,就会发现,那些西欧拥有一大串头衔的国王本质上就和五胡十六国的小国之君胡人酋长们没区别。在中世纪牛皮哄哄的罗马教皇可能还不如东晋皇帝,毕竟东晋皇帝还真有半壁江山。罗马教皇册封的国王头衔就和东晋刘宋的皇帝扔给前燕国北燕国吐谷浑等国的头衔一样。

那些看起来很牛的德国大小诸侯,什么波西米亚国王,巴伐利亚公爵,汉诺威公爵等等。本质上就是平行世界的蒙古固伦额驸察哈尔亲王和固伦额驸巴林郡王,满清也顶多就是个天天挨揍的哈布斯堡。(历史上真有人这么比过,李氏朝鲜高宗王曾经把明朝比作古罗马,满清比作哈布斯堡,把朝鲜比作普鲁士,不过可惜的是亚洲普鲁士朝鲜连亚洲哈布斯堡满清都打不过,被满清强迫开辟仁川清租界)

而和古罗马一脉相承的东罗马皇帝,就从来不喜欢这么一大串的头衔。东罗马皇帝正式的称呼只有一个,就是“永远的奥古斯都”,在奥古斯都之下是巴勒琉斯(退位的皇帝即太上皇),东罗马皇帝有时候会管周围比较大的国家的君主叫凯撒(副皇帝语境类似汉语的国主),比如保加利亚凯撒和日耳曼凯撒等等。

而中国皇帝也一样,正式称号就是“天子”,除此之外就是太上皇,有时候会管比较大的其他国家君主叫“国主“或者“可汗”。

惟一不同的是,平行世界五胡十六国君主中的相当一部分比如南燕后秦等国最后被后来成为南朝皇帝的东晋大将刘裕消灭。在刘裕之后虽然有过波折,但华夏终于在隋文帝杨坚的时代恢复。而辛亥革命之后新生的汉人革命政权也并不像法国拿破仑政权虽然打碎哈布斯堡帝国,但是最后不但没有统一欧洲反而一代而终不过昙花一现,汉人革命政权最后长久的维持了下来,并完成了推翻满清统一中国击败日本美国的大业。

而在西欧,日耳曼版的五胡十六国的局面最后长期延续,那群五胡之君最后竟然登堂入室,成为欧洲大国了。而东欧的罗马正统东罗马帝国最后都竟然没了被土耳其灭了,甚至西欧那个盗版罗马翻版满清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后的王朝哈布斯堡王朝也被人打的粉身碎骨四分五裂。只剩下那群日耳曼版的五胡十六国君主和东方罗马帝国比较短长,这也算是奇事一件了。

在正常情况下西欧那些国家应该对标的是五胡十六国,德意志那些大小诸侯国应该对标的是蒙古察哈尔部落巴林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