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平台多位科学博主与 AI 共创「数学日专题科普视频」,这类用 AI 做的科普可能有哪些风险或问题?
更新于:2025-03-30 09:21:03

可以提前预定 2025 年度最佳笑话了。

一、前情提要

科普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理解科学,而不是让科学变得面目全非、更像巫术。

我们该警惕的不仅是科学错误 / 谣言的病毒式传播,更是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普对公众的慢性荼毒。

某音在 3.14 国际数学节发布了活动视频,耗时 31.415926 小时结果做出来一坨勾史,声称能够「带你通关人类文明秘籍」,这是人类文明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在不到 2 分钟的视频中,出现了 10 位某音数学博主,在 AI 生成的视频背景下,依次说出了以下看似高深莫测的内容:

1. 从雅典学院的几何狂想,到 MIT 实验室的 AI 推演,数学始终是万物的元语言。

2. 莫比乌斯环在量子芯片上重生,这个拓扑魔术正颠覆传统电路设计。

3. 商朝青铜器上的方圆纹,竟藏着勾股定理的雏形。

4. 当克莱因瓶在四维空间吞噬内外概念时,我们是否也困在三维认知的牢笼里呢?

5. 最新《Nature》论文显示,章鱼神经元网络与黎曼 \zeta 函数图像存在令人震惊的拓扑同构。

6. 曼德波罗说破真相,你呼吸的肺和头顶的银河系都是分型公式的 Ctrl C 和 Ctrl V。

7. 我给实验室鹦鹉螺做的 CT 扫描,它的腔室生长方程居然和我的奶茶消费指数曲线高度吻合。

8. 歌德笔下舒展的藤蔓,原是液态几何的抒情诗。

9.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本质是彭罗斯镶嵌的物理呈现,艺术终究是数学的感性表达。

10. 当 DNA 扭出黄金螺旋,星云舒展成莫比乌斯环,宇宙的终极答案,原是数学写给时空的情书。

宇宙本就是数学的具象化舞蹈,每个公式都在时空中等待被重新赋形。

你是否觉得:哇,看不懂,但好像很牛逼的样子?

这可能是许多人看到这种夹杂着一堆专业名词的「高深」科学表述时的第一反应,似乎涉及到复杂的数学和物理,就仿佛触及到了某种宇宙的终极奥秘。

但它们实则充满了偷换概念、误导性、甚至是彻头彻尾的科学错误

其中不乏可以竞争人类 2025 年度最佳笑话的错误:

  • 歌德 + 巴赫 = 哥德巴赫;
  • DNA 双螺旋 + 黄金螺旋 = DNA 扭出黄金螺旋;
  • 密码学核心工具 -> 勾股定理;
  • ……

在第二节,我将会按照「爆笑如雷」的程度,从最令人难绷的科学错误开始进行分析[1],看看这些「高大上」的科学表述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笑点[2]

另外,该视频开头已经表明是 AI 生成的(注意,我不认为文案也是 AI 生成的,除非参与某音活动的数学博主都是在自己砸自己招牌,或者他们水平低到读文案也没察觉到其中存在过于离谱的错误),所以对视频内容我不会进行讨论。

尤其是随便截一帧,就能看到视频里多如牛毛的错误,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里面充满着大量意义不明的符号,数学公式都是乱写,唯一对的还是 c^2 = c^2 这种废话

二、年度最佳笑话竞选

2.1 哥德巴赫 = 歌德 + 巴赫?

8. 歌德笔下舒展的藤蔓,原是液态几何的抒情诗。

我挠破了十个脑袋,也没想明白数学家哥德巴赫(Goldbach)和文学家歌德(Goethe)之间有什么关系?

唯一相关的可能是他们在中文翻译里的头两个字发音都是 gē dé 吧。

至于后文的抒情诗,可能指的是歌德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指的是巴赫的音乐作品(这样与歌德合体,他们就能组成一个哥德巴赫了)。

你可能还想问「液态几何」是什么数学领域?

抱歉,这个名词我从来没听说过,检索 Liquid Geometry 也没有找到任何数学相关的结果[3]

2.2 DNA 双螺旋 = 黄金螺旋?

10. 当 DNA 扭出黄金螺旋,星云舒展成莫比乌斯环,宇宙的终极答案,原是数学写给时空的情书。

众所周知,DNA 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螺旋周期大约是 10~12 个碱基对,这是均匀的规则螺旋。而黄金螺旋(斐波那契螺旋)是一种对数螺旋 r = a\, \mathrm{e}^{b\theta} ,它和 DNA 分子的双螺旋没有关系。

唯一相关的可能是它们名字里都带了个「螺旋」吧。

另外,莫比乌斯环是二维不可定向曲面,而星云是星际气体和尘埃的集合体,它的形态由引力坍缩、磁流体动力学等复杂物理过程决定,至少目前从已知的情况它不会自然形成一个莫比乌斯环。

2.3 密码学核心工具 -> 勾股定理?

3. 商朝青铜器上的方圆纹,竟藏着勾股定理的雏形。

因为视频是 AI 制作的,我不能用来考证是否存在商朝的青铜器和视频上的形状符合。

但是显然图中截取到的画面仅仅是一系列圆圈,压根就不是直的,把它强行联系到勾股定理上只能说过于勉强了。

其次,密码学依赖的数学工具主要集中在数论、抽象代数、复杂度理论等,和勾股定理有什么关系?难道我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就可以破解你的银行卡密码吗?

2.4 奶茶消费指数曲线?

7. 我给实验室鹦鹉螺做的 CT 扫描,它的腔室生长方程居然和我的奶茶消费指数曲线高度吻合。

给鹦鹉螺做 CT 扫描勉强能够理解(虽然你直接把它剖开就能看到它的腔室是什么样子)……

鹦鹉螺的腔室遵循的是对数螺旋曲线,也就是我们在 2.2 节里提到的 r = a\, \mathrm{e}^{b\theta} ,这种结构其实在自然界中相当常见,如下图所示:

但后半句的「奶茶消费指数曲线」我不能理解是什么具体函数,难道你买奶茶花的钱不是线性增长而是会指数爆炸性增长吗?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这只是时间序列数据,和鹦鹉螺的空间生长没有直接数学联系。

即便你突发奇想,奶茶消费曲线和鹦鹉螺生长的对数曲线能够吻合,这也并不能说明这两者之间有任何因果关系。现实世界中,有许多毫无关联的现象可以在统计学里表现出高相关性,这方面的笑柄已经足够多了,在此便不补充了。

2.5 无限镜屋与彭罗斯镶嵌?

9.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本质是彭罗斯镶嵌的物理呈现,艺术终究是数学的感性表达。

「无限镜屋」是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4]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镜面反射和灯光制造视觉错觉,创造出无限重复的效果,这显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或者分形结构

而「彭罗斯镶嵌」研究的是如何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覆盖平面,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周期性[5],在一些准晶体中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结构(但它不具有传统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所以《无限镜屋》显然不是「彭罗斯镶嵌的物理实现」,这是错误的类比,二者没有直接数学关系。

2.6 拓扑量子计算?

2. 莫比乌斯环在量子芯片上重生,这个拓扑魔术正颠覆传统电路设计。

这句话说的非常模糊,我认为这里指的是拓扑量子计算

很不巧,这一块我比其他内容要更熟悉一点。关于拓扑量子计算我在此前也写过不少回答和文章有所介绍。拓扑量子计算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量子信息编码在系统的拓扑简并态中,这样由于拓扑保护,量子信息对于局部噪声有天然的稳健性。

任意子正是二维拓扑物质中的准粒子,对非阿贝尔任意子进行 braiding operation,就可以执行逻辑门操作,从而实现量子计算。

这些性质听上去非常优美,也是天然适合量子计算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可靠的拓扑量子计算平台。唯一相关的进展是微软公司在今年 2 月发布的 Majorana 1 量子芯片,但其中没有造出 Majorana zero modes,有比较大胆的量子物理研究人员甚至给出了 bullshit 的评价:

所以拓扑量子计算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论上,目前更靠谱的是超导量子计算、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光量子计算等,原文中提到的「这个拓扑魔术正颠覆传统电路设计」完全是无稽之谈

而且真正有用的拓扑结构,比如量子霍尔态、拓扑超导态、自旋液体等,都是通过量子态的拓扑性质(比如拓扑不变量、任意子等)来实现计算的,而不是依赖莫比乌斯环这样的经典几何图形。

如果原作者能向我提供有关莫比乌斯环上实现拓扑量子计算的相关 paper,我一定会认真研读。

2.7 神经元网络和函数图像的拓扑同构?

5. 最新《Nature》论文显示,章鱼神经元网络与黎曼 \zeta 函数图像存在令人震惊的拓扑同构。

因为我不是生物领域的从业人员,这部分内容我并不熟悉,不好做评价。

这里的拓扑同构可能是指同胚,即两个拓扑空间存在连续双射,且逆映射也连续的关系。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咖啡杯和甜甜圈之间是同胚的。

我很难想象章鱼的神经元网络和 \zeta 函数图像之间会存在同胚关系,毕竟一个是生物结构、另一个是函数曲线(甚至都未指定是何种形式绘制 \zeta 函数曲线)。

但我依据 octopus(章鱼)、network(网络)、Riemann(黎曼)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以及《Nature》上并没有查到任何相关的论文。

如果原作者能向我提供相关论文来参考,我在此表示感谢。

2.8 其他

1. 从雅典学院的几何狂想,到 MIT 实验室的 AI 推演,数学始终是万物的元语言。

4. 当克莱因瓶在四维空间吞噬内外概念时,我们是否也困在三维认知的牢笼里呢?

6. 曼德波罗说破真相,你呼吸的肺和头顶的银河系都是分型公式的 Ctrl C 和 Ctrl V。

剩余的这三句话细细琢磨也有点问题,但也不算过分离谱,在此便不吹毛求疵了(比如错字、过分夸张等)。至少相比以上的所有内容,这三句话算是勉强能看得过去的了。

三、后话

科学传播的核心应该是准确、严谨,而不是哗众取宠。无论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推广科学知识时,都应当优先考虑内容的真实性,而非为了流量刻意制造神秘感

某音平台应该加强对科学内容的审核,避免误导大众,同时也为其他平台敲响了警钟(至少我认为知乎在这次 3.14 数学节活动就不乏很多精彩的科普回答[6])。而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看似高大上的话术蒙蔽,用科学精神去辨别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科学的美不在于神秘化,而在于它的逻辑性和可验证性。

真正的科学,不是一场供人膜拜的魔术,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最震撼人心的美,从来不在迷雾之中,而在穿透迷雾的光

另外,我认为题主应该给我支付观看此视频的精神损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