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皆以南京立国,他们是如何对蜀地进行统治的呢?
更新于:2025-04-16 19:37:48

目前学界能看到西魏北周对巴蜀地区的经营,却少有人提到南朝对此地的经营,还是挺可惜的,南朝对于巴蜀地区的经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宋、齐时期与南梁时期。

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九年下诏:益州、梁州、交州、广州偏僻遥远,要派遣大使宣谕皇恩。

交州广州位于岭南,在《隋书.食货志》中描写南四朝时岭南的情况,是与岭南酋帅共同管理,梁州益州地区其实也差不多,梁州有山南豪族,巴蜀也有当地土著,我们可以看看《魏书.邢峦传》,邢峦上表元恪,希望增兵巩固在巴蜀地区的控制力,其中提到了巴蜀豪族在南朝郁郁不得志,虽有文采,但仕途黯淡,此时已经到了南梁天监三年,东边的雍州蛮、西阳蛮都融入了南北二国的官僚体系之中,王侯将相、封疆大吏都当过,而四川老表的仕途却仍然是一片黑暗,所以邢峦认为他们是很容易争取到的,不过可惜元恪目光只局限于淮南,以至于错失良机。

邢峦的上表中还提到了一点,即成都与建康隔得实在是太远了,萧渊藻上任益州刺史,赶路用了一年的时间,因此在宋、齐之世,巴蜀对于南朝的作用大抵上可以归为两条:

一、全踞长江流域,将上游掌控在手上,可以不管,但不能没有。

二、作为中转站将云南、吐谷浑、西域地区的马匹送到下游,供南朝组建骑兵部队。

天监三年夏侯道迁献上汉中,梁州全境陷落,梁魏双方的边境维持在剑阁,此时不加强对巴蜀地区的控制力,那很有可能就上游不保了,所以萧衍在对于益州刺史的挑选上下了功夫,对于益州方面的边防也开始留心。

边防方面,可以看《梁书.张齐传》中记载,张齐受萧衍的命令,在剑阁附近修筑了大剑、寒冢两座戍垒,以巩固益州对北的防御。

萧梁宗室一直都被咱揶揄,但镇益州的这几位,还是可以尊重一下的。

萧渊藻,天监二年-天监九年,主要功绩为镇压巴蜀民乱。

出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或陈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巡行贼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箭,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贼乃夜遁,藻命骑追之,斩首数千级,遂平之。

萧憺,天监九年-天监十三年,主要功绩为开设学校,发展农桑,击退北魏进攻。

九年春,迁都督益宁南梁南北秦沙六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开立学校,劝课就业,遣子映亲受经焉,由是多向方者。时魏袭巴南,西围南安,南安太守垣季圭坚壁固守,嶦遣军救之,魏人退走,所收器械甚众。

萧恢,天监十三年-天监十七年,主要功绩为革除积弊。

十三年,迁散骑常侍、都督益宁南北秦沙七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

萧渊猷,普通年间,主要功绩为镇压民变。

后为益州刺史,侍中,中护军。时江阳人齐苟儿反,众十万攻州城,猷兵粮俱尽,人有异心。乃遥祷请救。是日有田老逢一骑浴铁从东方来,问去城几里,曰:「百四十」。时日已晡,骑举槊曰:「后人来,可令之疾马,欲及日破贼。」俄有数百骑如风,一骑过请饮,田老问为谁,曰:「吴兴楚王来救临汝侯。」当此时,庙中请祈无验。十馀日,乃见侍卫土偶皆泥湿如汗者。是日,猷大破苟儿。

萧范,普通年间-大同三年,主要功绩为开通剑道,剋复华阳。

范字世仪,温和有器识。起家太子洗马、秘书郎,历黄门郎,迁卫尉卿。每夜自巡警,高祖嘉其劳苦。出为益州刺史,开通剑道,剋复华阳,增邑一千户,加鼓吹。

萧纪,大同三年-巴蜀陷落,主要功绩为开辟西南,交好外国。

益州刺史、太尉武陵王纪,颇有武略,在蜀十七年,南开宁州、越巂,西通资陵、吐谷浑,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有马八千匹。

虽然咱老是吐槽萧衍,但在经营巴蜀这一块不服不行,50年的时间,在六任益州刺史的努力下,终于构建好了巴蜀地区对南朝的认同,在西魏夺取巴蜀地区的初期爆发了整整17场叛乱,这自然是因为萧梁在梁州巴蜀地区深得人心了,所以宇文泰在优待作为带路党的山南豪族的同时,也优待了投降的萧梁宗室。

只是可惜,这50年的努力,最终为宇文泰做了嫁衣,当四川老表真的融入了南朝,想要为南朝的事业出力的时候,这个腐朽老迈的庞然大物,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