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按察司佥事整饬兵备道与巡按御史哪个大?
更新于:2025-03-28 20:49:34

看明朝后期的史书时,你需要忘记官职的品级,否则脑子容易烧。

比如《明穆宗实录》卷十一有这么一句话:升浙江布政使刘慤为太仆寺卿。

如果你去翻《明史·职官志》,它会告诉你,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从二品,太仆寺的太仆寺卿从三品。好,现在压力给到你,解释一下浙江布政使刘慤为太仆寺卿的“升”怎么解释。

而且你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这样的事情我能找出一箩筐。万历二年九月十八,升浙江右布政郑雒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布政使从二品,佥都御史正四品;万历十七年五月二十一升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徐元气为南京光禄寺卿,布政使从二品,南京光禄寺卿和光禄寺卿一样,从三品;万历四十年四月初十升湖广布政司参议周汝登为南京尚宝司卿,布政司参议从四品,南京尚宝司卿正五品。

而在明朝后期的叙事中,这就是“升”。

在明代官员升迁指南《品级考》里,布政使的转迁通道有这么一条:左升副都御史(在外巡抚间亦升佥都御史)、右升佥都御史(在外巡抚间亦升副都御史)。而这种左右布政使换成佥都、副都御史巡抚地方,是从嘉靖二十五年开始的。

所以就会出现上边说的,从二品的布政使会“升”正四品的佥都御史、从三品的寺卿。

说会题干。

明代兵备道的标配职衔是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低配是按察司佥事,正五品,高配是布政司参政,从三。如果在兵备的任上干得不错就可以升职不升官,比如本来你是按察司佥事整饬兵备,干得好的,升按察司副使整饬兵备,负责的活还是那些,但本身职衔从正五品升到正四品。当然这种升职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佥事升副使,副使升参政,参政升按察使,按察使升布政使,这样一路从正五品的兵备升到从二的兵备,还可以继续,比如布政使升布政兼按察副使、布政使食正二品俸,都可以,比如我经常举例子的陕西靖虏兵粮道岳万阶,他最后都刷到食正二品俸陕西布政司左布政使兼按察司副使了,但差遣还是兵备(陕西靖虏兵备兼粮务,故称兵粮),我都很好奇他要是继续干下去再怎么升,估计是就是左布政使兼按察司使了。

那么巡按御史几品呢?和监察御史一样,正七品。但还是那句话,研究晚明历史需要忘掉品级这回事,因为巡按御史的标准升迁去向是入京担任寺少卿,个别甚至直接可以担任寺卿——这就跟左右布政使的升迁去向一样了,有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升巡抚,比如辽东巡按御史熊廷弼当初就“议者即欲用为辽巡抚”。而兵备佥事升巡抚,起码得从佥事升到副使,再从副使升到兵备参政,然后才转巡抚,一般的转迁五六次的也正常,比如朱纨担任四川兵备副使之后,五迁至广东左布政使,然后才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郭应聘从威茂兵备副使到广西巡抚,中间换了广东参政、广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四次,他这已经是两广总督殷正茂力争的结果了。

在明代后期的官场惯例中,巡按、巡抚虽然久在地方但仍然算京官,品级虽然低但是对应的地方转迁职务要高,高很多,而巡按、巡抚本身挂的都察院御史衔,也让他们和在京的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一样属于科道官员,在转迁上更是有很大的特权。要知道万历时期,正七品的都给事中考满九年可以直接外放从三品按察司参政,官升七级,但如此待遇却是人人避而远之,因为都给事中转参政属于京官转外官,而且是从最有权势的科道言官转地方事务官,权势大减,所以有“官升七级,势减万分”的说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的兵备佥事是万没法与巡按御史同日而语的,他们俩不是一个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