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zlibrary?
更新于:2025-04-06 04:37:07

作为一个从高中(当时互联网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开始偷(借)书的老玩家表示,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个大部分回答都没有提到的常识:

包括 libgen,zlibrary,scihub 等在内的众多 “开(dao)放(ban)书库”的产生和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和时代特征的现象。

除非世界科技信息教育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莫说东大,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可能有这些东西合法存在的土壤,而且现今其存在性唯一的指向了北方衰落大国(及其周边)。

题主在描述中把它们当作“普世存在”的东西,和实际情况是完全相反的。现实中感觉国外教材更多跟容易获得,和这些江洋大盗在“国外”没有丝毫关系,而恰恰是因为国外(主要是英文)资料久经积淀,内容丰富,而国内中文资料至今在很多方面都很匮乏(甚至有所倒退)。贫民既然没有甚么可偷的,外文出版巨头这些老钱们就天然成为最大的绑票对象。

所以另外还想提醒的是,题主所说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我东大畅通无阻的特殊先进方法。在很多“外国”这些事不仅做起来不方便,反而可能会喜提喝茶收小费套餐。出门在外切莫根据惯性尝试。

(不合法的)开放书库,本来就是一个多种因素局部促成的产物,而且在2024年末我们还明显看到了它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围剿和压力,在后面的一段时间内其生存状况都还未知。

  1. 它不可能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产生,因为这一市场的重要根基之一就是源自戴鹰的专利产权保护制度。随着时代发展,专利产权制度逐步演化,甚至异化为垄断资本的护城河和提款机,但其根基并未受到动摇,且暂时没有有效替代。
  2. 它的产生文化源流之一是北大国时期的 самиздат (Samizdat) ,也就是著名的地下手抄本。在北大国崩盘之后尽管这一现象消失了,但是其精神却借助互联网找到了新的载体。
  3. 它的产生另一源流是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且已经随着冷战实质消亡的康缪主义。尽管手抄本文化的产生源于对伟权出版键控的反抗,但是内核动机却与伟权形式上所打的康谬主义旗号相吻合。另外开放书库的作者和享受主体——全世界范围内的臭老九,形态以左为主,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其基本盘。
  4. 它在东大曾经也有过类似的蓬勃发展期,诸如一些人提到的某问某盘,但是这也恰恰是因为当时的东大:

4.a. 互联网(合法)资源,乃至正常的书本资源极其匮乏,获取成本极高。

4.b. 互联网处于野蛮生长缺乏监管的“黄金期”。

4.c. 康谬主义实质消亡但影响和旗号犹在,郭嘉资本主义尚在建立之中(直到现在也是,而且是酱鹰对东大发难的重要借口之一)。

所以因为各方面原因,东大分支最终趋于消亡,也是有显而易见原因的。

具体到我本人,对于开放书库的态度和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知识自由”“文化开放”的观念是深入臭老九人心的,而且我们在“借”的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一种罗宾汉式的快乐。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飞速进步的AI技术介入成为新玩家,打破了原有的两方对战格局。作为知识传统载体的书本期刊,不论是实体还是电子版,虽然在知识传承上的地位虽仍不可撼动 ,但因为灵活性较差等明显缺陷,既让老钱出版商受到了冲击,又让群众游击战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此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我们逐渐意识甚至实践了《黄生借书说》中的一句,哪怕在互联网AI时代也依然有用的老话:

书非借不能读也。

把书本锁在藏书阁中庋藏焉却不做共享,甚至成为谋财的工具,本身就是自取灭亡,但是若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硬核知识这种实际吸收成本较高的东西,变成了彷佛点击鼠标就送的快餐营养液,会动摇知识产生的根本动机,甚至反而影响知识传授学习,最终也不利于知识的发展传播。这也同样是我们使用AI所感受到的严重隐患和担忧之一。

知识共享的理念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博弈,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天平现在正向围剿方倾斜,但仍然是打地鼠模式治标不治本,不可能实现斩草除根式的压倒性胜利。而(非法意义下的)开放书库一方的丛林游击战,亦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究竟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折衷平衡,是远比题主提问更加重要的话题,并且这一话题的深入背景复杂冥感程度极高,已经超越了郭嘉、依弟奥乐吉等诸多方面的现实明显边界。